书里讲的东西,也不一定都对

终身读书学习 2024-09-28 10:44:00

有句话说的好,理论上理论是正确的,现实中理论却不一定对。

很多书中说的是理论上的事情,但我们看书时,一定要保持怀疑态度,书里讲的东西,也不一定都对。

比如,现在的教材还是喜欢用“车胤囊萤学”为例子,说是车胤早年家里太穷,就捉了许多萤火虫聚在一起,来代替油灯照明,这在后来变为美谈,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好,可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在读这一块的时候,怀疑过其中真假,他们会不会真的捉一些萤火虫做试验。

其实这个试验早就有人做了,还是清朝时候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康熙年少时,还真的让人捕捉了数百萤火虫,放在一个薄纱做的大囊里,试着在晚上时用来看书。

可结果他发现,这种“囊萤”不可能用来当看书用的照明工具,因为根本不能辨别字的笔画。这个时候的康熙才明白,书上讲的记载,不能全信的。

还有一个故事,乾隆皇帝在读书的时候,也很注重验证书上讲的事物。比如当他读到书中“泾渭分明”时,就想知道泾水和渭水哪个清,哪个浊一些?

可是他查了很多书籍,书上记录的有些不一样,有些人比如朱熹说渭水清,而有些人比如苏轼说渭水清。

其他人想要分得清,估计要实地考察了,可在过去长途旅行时是很难的。可乾隆是皇帝,就下令陕西巡抚根据实际调查奏报。

最后调查的结果:渭水河床是沙泥底,水浊的季节多一些;泾水河床是石子底,水清的季节多一些。

当然最科学的方式,是在合适的水流湍急处,各取水一石,再通过沉淀看哪个泥沙多。泾水一石的泥沙沉淀是三升,渭水一石水的沉淀是一斗多。通过这个实践,乾隆皇帝证实了泾水清,而渭水浊。

你看,康熙、乾隆两个皇帝读书时,都很细心,很注重书里面讲的是非对错,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味相信书里面的,可能会误入歧途,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感谢关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