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明灶房,暗卧房”,这是什么讲究,现在还有用吗?

依依聊文化 2024-12-18 08:57:26

过去农村在建房的时候,人们总是强调“明灶房,暗卧房”,这是什么意思呢?卧房的光线非要较暗才可以吗?

这句话是一句在农村流传较广的俗语,同时也被纳入了风水口诀之中,简称为“明厨暗房”,进一步拓展为“明厅暗房”,都强调了卧房要暗。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要把灶房(厨房)放在明间,把卧室放在暗间。并进一步说,要把厅堂(堂屋)放在明间,把卧室放在暗间。

那么,什么是房屋的明间,什么是房屋的暗间呢?

要准确理解这两个概念,还得从农村传统民居的结构说起。

我国古代民居主屋,根据建筑等级制,规定普遍百姓的正屋为“三间五架”,这是针对抬梁式建筑而言的,对于穿斗式正屋来说,一般是“四排三间”。

对于抬梁式结构的房屋来说,所谓“架”,指的是抬梁上面的木结构的屋架,由两根柱子顶住抬梁,抬梁之上立瓜柱,瓜柱上再架上横放的檩条,如此一层层架上去,直到到房顶。

抬梁以上的横放檩条数量,包括抬梁在内,就是架的数量。比如,抬梁以上的屋架上,有四根横放的檩条,这四根檩条加抬梁正好是五根,也就是“五架”。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架”一般要成单数,如,五架、七架、九架等。“架”不能为双数,尤其不能是“四”和“六”,有“四六不作主”的说法,既指架的数量,也指间的数量(即开间也要成单数)。“架”的数量越多,开间的进深也就越长,建筑物的等级越高。

对于穿斗式房屋“架”的数量计算,要复杂一些,与抬梁式房屋相比,没有明显的梁,而是以穿枋和扯枋的形式存在,因此,这种房屋的“架”,以排扇最上面一层的穿枋开始计算,上面至屋顶,有几块穿枋,就是几架。

“四排三间”进深的可塑性就比较大,相对要自由一些,三柱五瓜,按“架”来算,均是三架,也称假五架,五柱五瓜、五柱七瓜的房屋,为五架。

以上说清的农村传统民居的结构,下面就来说说“明灶房,暗卧房”的原因。

一、“三间五架”的明暗间布局

“三间五架”的正屋,通常有“三明两暗”或“三明三暗”两种样式的房屋。

“三明两暗”,通常指三个开间中,中间的开间为堂屋,堂屋后面为楼梯间(楼房,平房为杂物间),一般不算一小间房间,堂屋光线明亮,为明间。左右开间各分成前后两个房间,前面的房间光线明亮,为明间,后面的房间光线较暗,为暗间。

在农村,左边(有的地方在右边)的明间一般用来作茶屋,兼有厨房、灶房、饭厅等多种功能。后面的暗间作卧室,通常为家里的祖父母住。

右边前面明间和后面房间,作为套间,由父母居住,前面明间用作会客室,后面暗间为卧室。如果家里人口多,住房紧张,两间隔开后,都可以作卧室。

“三明三暗”,左右的房间模式与“三明两暗”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中间堂屋后面的一个暗间,为一个小房间,可能用作卧室,一般用作家里老人的住房,也可作杂物间。

从农村传统民居正屋的布局来看,卧室大多放在暗间,这是光线比较暗的原因之一。

二、影响房间采光的两个主要因素

农村传统民居正屋,除了受结构布局影响外,还有两个因素影响房间的采光。

一是受门窗的影响。过去传统民居正屋一般不能开窗户和门,这就影响了房间光线的进入,使暗间显得更暗。另外,过去的传统,房屋前面开窗户,大小受到风俗的限制,民间认为窗户不能大过门,且比较小为好。这也影响了房间的采光。

二是受封火墙的影响

过去农村民居,为了防火,就在房屋的左右和后前,用砖墙封起来,只留出一面。更古老的民居将四面都用砖墙封起来,只留一道大门,象燕子窝,这种房到又叫燕子屋。围起来的砖墙叫封火墙。这种房屋因采光差,明间光线较暗,暗间就更暗了。

因此,这也是过去农村把厨房放在明间,卧室放在暗间的原因。

实际上,“明灶房,暗卧房”这句俗语,主要是针对正屋而言的,而主屋的居住人,主要是祖父母和父母,他们是家里的长辈。

子女的居住,主要是看正屋的楼层。如果正屋为二层楼房,一般女儿住正屋的楼上,称为楼阁房,在旧时,父母可以更好地监管门她们。楼阁房一般在明间上面,有窗户,光线很好,有利于女儿学做针线活。

儿子住厢房,如果厢房为二层楼房,一般住二楼,房间的也非常敞亮,有利于儿子读书。

由此可见,“暗卧房”并不是指所有人的卧室,也不是所有人的卧室越暗越好。

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昏暗的卧室让人确实受不了,于是,有的在老房子开了新窗户,有的加大了窗户,还有的把封火墙凿开,开新门或新窗户。

至于民间的一些风水说法,比如,卧室暗可以让家里聚财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都是后知生觉的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风水更接近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也是为了迎合传统规矩的需要。

这句俗语,对现在的农村来说,当然不适用了。现在农村现代化建筑,不仅要求厨房要敞亮,卧室同样要采光好。何况卧室的明暗程度,可以通过窗帘、玻璃、灯光等来调控,需要暗时,可以上卧室变暗,需要亮时,可以让卧室明亮起来。

0 阅读:1
依依聊文化

依依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