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退群,华为等厂商的统一快充标准挑战何在?

柳依说 2025-02-18 07:05:28

“出门接个充电头,插上一个小时了才充进去5%的电…”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

明明是国产旗舰手机,却因为充电头不兼容,导致体验大打折扣。

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各大厂商都有自己的充电协议,互不兼容。

快充难题:找不到合适充电头怎么办?

每天出门前,大家都会带上手机充电器以防不时之需。

可是,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用小米的充电头给华为手机充电,感觉是“烂泥扶不上墙”,效率极低。

许多人的反应是:“这充电头怎么这么‘挑嘴’?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各大厂商为了保持专有技术的优势,采用了各自的私有充电协议。

而这些协议不兼容的情况下,用户就陷入了使用不便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通院牵头成立了“快充联盟”UFCS,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私有协议互不兼容的局面。

UFCS协议为何难以统一?

虽然UFCS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发现协议统一并没有那么容易。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功率的问题。

UFCS1.0协议的峰值功率仅44W,2.0版本虽然提升至60W,相当于加了一些调料,但远远达不到用户的实际需求。

与国际上的PD3.1协议支持的240W和高通的100W快充相比,UFCS显得力不从心。

即使是一些大电池手机和平板设备,也只能冒着烧毁的风险拉高充电电压,让UFCS协议充电功率提升到88W或100W。

理论上,UFCS协议的功率峰值可以达到1200W,但现实中无一设备能使用到这个极限值。

更糟糕的是,UFCS协议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首先要识别并通讯UFCS协议,无法使用时才转向其他协议。

结果,即使设备支持120W快充,但在识别UFCS协议后也只能使用60W、88W或100W的功率。

如此一来,互充愈加不便。

联盟合作形式:名存实亡的快充联盟

那么,联盟内部的运行状况到底如何呢?

实际上,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例如,小米的充电线能给许多品牌充电,但华为却不行。

华为一些冷门产品不完全匹配UFCS协议,热门设备则完全不适配。

其他品牌如OPPO,也通过自己加密的私有协议,只能用自家专用充电头才能实现高速快充。

不仅如此,即便品牌相同,型号不同的设备也常常不能激活满功率充电。

于是乎,UFCS虽然名义上有32家企业,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很难看到这种统一协议的效果。

根据公开信息,自2021年成立以来,通过UFCS认证的手机新机仅有22款,而这些年各大厂商一直都在用“机海战术”布局市场,依靠新品迭代赚取市场份额。

显然,这样的快充联盟已经失去了其初衷,成为了一纸空文。

小米退群背后的深层原因:竞争与合作的博弈

或许这也是为何小米会选择退出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联盟低效运行,且对技术和市场推进帮助有限。

市场竞争与统一标准之间本来就存在矛盾。

统一标准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成本开支,但不同厂商的生态和产品实际差异会带来复杂的兼容性问题。

再以欧盟敦促苹果更换Type-C接口的事情来看,这背后实际上还牵涉了苹果的利润。

如果苹果采用通用的接口协议,无法再通过MFI认证从配件商那里收取专利授权费用,每年因此可能会减少百亿美元的收入。

所以,小米的退出除了技术考量外,更是市场策略的一部分。

雷军不希望被一个效率低下的联盟拖累发展,选择用脚投票也是一种务实的决定。

结尾

快充联盟UFCS从成立到实践,虽然初衷是美好的,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让这一协议难以真正落地。

一方面原因在于技术功率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品牌之间的排他和竞争关系。

小米此次退出快充联盟,虽然有争议,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也是一次大胆且务实的尝试。

这其实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合作固然重要,但面对低效和阻力,理智的选择放手或许是一条更为明智的道路。

未来的快充技术发展怎样,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技术与市场环境相适应,才能真正便利用户,推动整体产业的进步。

期望有一天,我们不论使用什么品牌的充电头,都可以实现“随充随到”!

1 阅读:121
柳依说

柳依说

欢迎留言交流,你的留言都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