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繁华极盛,秦楼楚馆、熙攘的人群和每晚的笙歌不断。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除了众多的商店和酒楼,妓馆更是数不胜数。朱雀门外,桥南和北面的斜街上,红莺飞舞,妓馆鳞次栉比。
北宋初年的陶谷曾说过,京城的“鬻色户籍”达万户之多。
柳永初到京城,虽然被京城的繁华所吸引,但仍不忘自己的科举考试。他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必定能成为状元,却没想到在初试中就落选了。
考官认为他的文章风格浮华,缺乏真实情感。
科举考试就像一座狭窄的独木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通过,而落榜者不计其数。没考中并不稀奇,但柳永却对此耿耿于怀。他将内心的不满倾注在文学创作中,以文字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秋日生活创作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我虽然偶然未能金榜题名,但在开明的时代,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我面临的是未来的道路选择,既然无法实现为国家效力的宏大志向,我选择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约束。何必去斤斤计较得失呢?我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词人,为歌姬创作词章,即便身着白衣,也不逊于公卿将相。
在烟柳花巷的深处,我似乎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那正是我要寻找的心上人。我渴望追求她,与她一同享受风花雪月的人生。青春如此短暂,我宁愿将虚幻的功名置之度外,只把握住眼前的美酒和耳畔动人的歌声。
柳永在当时的京城已颇负盛名,只要有水井之处,人们都会吟唱他的诗词。甚至皇帝在用膳时也会让人演唱柳永的词。然而,他的那句“宁愿将浮名,换成浅斟低唱”传到了皇帝的耳中,这使得皇帝对他产生了不满。
柳永在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时虽然通过了,但宋仁宗在御批进士时,见到柳永的名字便心生反感。他觉得柳永稍不如意便抱怨不断,还视功名为浮云,而更倾向于在秦楼楚馆中放浪形骸。因此,皇帝在批示中写道:“让他去填词吧!”
柳永堪称奇才,皇帝让他填词,他便欣然应允,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此举让他声名大噪,京城歌妓若不了解“柳七官人”,便会被视为笑柄。
民间还传唱这样的歌谣:
不愿穿续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然而,柳永并未完全放弃功名之志。
据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记载,柳永惹恼了宋仁宗皇帝,吏部不肯授官。他便求见当时的宰相晏殊。他以为晏殊会欣赏他的才华,倾力相助。
没想到,晏殊意味深长地问:“贤俊作曲子吗?’
柳永回答:“我和宰相大人一样,平时也爱写个小曲。”
晏殊笑道:“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
在晏殊看来,柳永整日净写一些淫词艳曲,净说一些没出息的话,还好意思当官?
柳永会意,黯然离去。
晏殊用来指责柳永的那句词,出自《定风波·自春来》: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歌曲描述了一位女子敦促丈夫出外求取功名,同时又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厚爱。柳永之所以将功名看得很轻,可能跟他多次应试未能及第的遭遇有关。
尽管他在京城因才学而声名大噪,但他并未因此获得功名,却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结识了许多红颜知己,这些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在他的词作中得以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