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讲究以理服人,但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仅仅“有理”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礼”,如此方能真正“得利”。

“有理”,即占据着真理、道理的一方。这是事情的是非曲直在客观事实上的明确判断。然而,若只是强硬地抛出道理,丝毫不顾他人感受,那么即便自己在理,也可能难以令人心悦诚服。
“有礼”,则是指在与人交往中,以谦逊、尊重、温和的态度和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礼之人,懂得换位思考,能照顾到他人的情绪和尊严。有礼并非是对真理的妥协,而是让真理以一种更柔和、更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历史上,蔺相如凭借着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功劳,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愤愤不平,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闻后,却尽量回避廉颇,不愿与之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不解,蔺相如解释道,他并非惧怕廉颇,而是明白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正是因为有他们两人在。若他与廉颇相争,必有一伤,于国不利。蔺相如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羞愧不已,负荆请罪。蔺相如之“理”,在于他深知将相和对国家的重要性;蔺相如之“礼”,则体现在他对廉颇的宽容和退让。正是因为他既有理又有礼,才使得赵国更加团结稳固,自己也青史留名,得利无数。
在现代社会中,“有理还要有礼,如此方能得利”这一道理同样适用。在商业谈判中,如果一方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诉求是合理的,而对另一方的意见和需求置若罔闻,甚至态度恶劣,那么这场谈判很可能会不欢而散,最终双方都无法达成满意的合作,更别提获利了。相反,如果双方都能以礼相待,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理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那么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双方也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分歧。当我们认为自己有理时,若能以平和、友善的态度与对方沟通,而非得理不饶人,往往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彼此的感情。有理又有礼,不仅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遂,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总之,有理是基础,有礼是升华。只有将有理与有礼相结合,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顺利地前行,收获更多的利益,实现更大的价值。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既明事理又懂礼数的人,以智慧和修养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