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重镇,近年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16个地级市构成的区域经济版图中,65个县级单元凭借差异化发展路径,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增长格局,其中六座县级市以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强劲的经济表现尤为瞩目。
坐落在鲁南地区的滕州市,以71万城区人口规模稳居全省县级市首位。这座千年古城依托京沪高铁经济带与鲁南经济圈交汇的区位优势,构建起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其工业体系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产业链,精密机床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微孔钻头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文旅融合方面,墨子故里与微山湖湿地形成双核驱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2.3%。
素有“中国菜篮子”美誉的寿光市,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种业研发基地和价格形成中心。这座拥有51万城区人口的农业强市,将设施农业占比提升至85%,自主研发的第七代智能温室实现单位面积产值较传统模式增长12倍。依托国家级农高区平台,寿光正加速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业工业化转型成效显著。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青州市,以48万城区人口承载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该市通过“古城活化”工程修复明清古街巷23条,培育非遗体验工坊42家,形成“文化场景+夜间经济”的特色模式。在实体经济领域,智能制造产业园集聚工业机器人企业17家,液压元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保持25%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至54.6%,文旅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8.7%,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
胶东半岛的高密市则以48万城区人口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样本。该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从纺纱织布到成衣出口的完整产业链,年产高档衬衫1.2亿件,占日本市场六成份额。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家,智能污水处理系统服务全国30%的工业园区。绿色GDP占比提升至3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全省平均水平的68%。
地处胶州湾北岸的胶州市,依托上合示范区国家战略赋能,构建起“临空经济+数字贸易”双轮驱动格局。这座拥有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枢纽城市,建成全国首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电商交易额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速。在先进制造领域,智能家居产业集群产值突破800亿元,冷链装备市场份额占全国三成,形成“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龙口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以高端铝材和海洋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培育出全球最大的铝加工企业集群。这座常住人口不足70万的县级市,人均GDP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县级单元前十,临港产业区年吞吐量突破1.6亿吨,海洋工程装备出口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新能源领域异军突起,海上风电装备产能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形成陆海统筹的产业新格局。
这些县级单元的发展实践,深刻诠释了山东县域经济的转型路径。通过“链式思维”整合要素资源,“数字赋能”提升产业能级,“特色定位”塑造竞争优势,形成制造业基础稳固、现代农业突出、服务业快速崛起的多元格局。在强省会战略与海洋强省建设的双轮驱动下,山东县级市正以差异化发展策略,构建起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座,为新时代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