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封地下的惊世发现
1972年,长沙东郊马王堆的工地上,考古学家们揭开了一座后来被称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的马王堆汉墓的神秘面纱!
当棺椁开启时,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震惊世界——她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沉睡两千余年仍肌肤润泽。而在她的陪葬品中,两件薄如蝉翼的纱衣静静躺在漆箱中,这便是后来被称为“西汉纺织奇迹”的素纱襌衣。
两件襌衣,一为直裾(衣长128厘米,重49克),一为曲裾(衣长160厘米,重48克),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密度稀疏(经线每厘米58根,纬线每厘米40根),形成均匀的方孔结构,透光率高达75%。若除去领口与袖口的镶边,仅重25克,折叠后小到可以藏于火柴盒中。
《礼记》中“玄绡衣以裼之”的描述,正与此类罩衣的用途相合——贵族将素纱衣罩于华美锦袍外,以方面起到防尘保护锦袍的作用,同时使内层纹饰若隐若现,尽显朦胧之美。
二、雨夜惊魂:永远的遗憾--国宝失窃受损
1983年10月的一个雨夜,17岁不良少年许反帝翻入那时尚没有如今这样警戒防护的湖南省博物馆,用铁棍砸碎展柜,盗走包括素纱襌衣在内的31件文物。由于恐惧和无知,其母许瑞凤通过焚毁、冲入马桶等方式毁坏了部分珍贵文物。
素纱襌衣虽然追回,但也有所损伤!
此案震动全国,也促使博物馆全面升级安保,真品自此多以复制品示人。
三、修复与重生:科技对话古人
尽管直裾襌衣幸免于难,但岁月侵蚀与盗窃事件仍令其脆弱不堪。2002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为保护原件,南京云锦研究所接下了复制重任。 仿制的第一步就是大难题,那就是现在的蚕丝太粗了:
现代四眠蚕丝纤度达14旦,而西汉三眠蚕丝仅10.2-11.3旦。云锦复制团队不得不从养蚕开始,用药物抑制蚕的生长,培育出“瘦身版”蚕种,才勉强接近古丝细度。
第二个难题是现在的金属梭很容易磨损或拉断特别纤细娇贵的蚕丝。复制小组改用古代木梭,即便如此, 织工也训练几个月后方能掌握均匀手感。
第三个难题就是颜色色问题
素纱原是本色,并未染色,但千年埋藏使其泛出淡红。为了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研究员采用红茶加固色剂模拟古旧色泽,终使复制品“修旧如旧”。
另外就是加捻方法的特殊,采用了左捻和右捻交替的方法,让面料自然起皱,增加面料的垂度和飘逸感!直到2019年,历经13年,复制品终以49.5克问世,尚比原件重0.5克。
四、典籍中的记载
《说文解字》:“襌,衣不重也。从衣,单声”
《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
这些记载,与马王堆《遣策》记录的“素沙襌衣”相印证。马王堆辛追墓中,素纱衣与刺绣锦衣同出,也恰合《诗经・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的贵族着装礼仪,彰显“锦衣欲露还藏”的审美意趣。
而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曳独茧之褕绁”,张衡《西京赋》中“雾绡轻裾”,皆以文学笔触勾勒出纱衣的飘逸,与实物互为映照,揭示汉代丝绸文化的辉煌。
五、传奇延续:轻纱承载的文明之光
今日,直裾素纱襌衣在湖南博物院常设展中静默诉说往事,而曲裾版因出土时略有残损,始终深藏库房,直至2024年纪念马王堆发掘50周年特展才首次亮相。两件襌衣的命运,恰似历史的双面镜:一面是盗窃与修复的警世寓言,一面是科技与传统的薪火相传。
它们轻若烟雾的丝缕,不仅织就了西汉工匠的极致匠心,更串联起古今中外对东方文明的惊叹。正如唐代白居易所叹:“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古人诗句中的缥缈想象,终在两千多年后,因一方素纱而有了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