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是耕读传家,对商业和商人并不是过于看重,这就给了很多“大聪明”错觉,认为这是老祖宗的劣根性。老祖宗是没今天的人们读书多,可老祖宗真不傻,知道什么是农业社会最稳定的投资。
在农业社会甚至近代社会土地就是最稳定的投资,土地就是权力之源。不但咱们的老祖宗这么想,古希腊人也是这么想得,古希腊人和罗马都认为只有拥有土地、种地的人才值得尊重,希腊不少城邦甚至不给商人投票权,罗马元老院的元老们理论上也不能经商、经营手工作坊(他们名下的奴隶可以,这和中国古代很多官员的做法类似)。即便到了近代,英国还规定只有大地产的主人才是贵族和绅士,在地方上才有权力。
大家产生了这个认识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土地上出产的农产品是农业社会稳定人心、掌握人力的根本。古代中国一石粮食在丰年价值60、70文钱,稍微有饥荒就会价格飙升10倍,到了大灾之年粮食价值万钱甚至几十万钱。土地庄园还能种植桑树,进行布匹丝绸生产,明清时期一亩桑园可以获利可获利5.65两白银。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商业和金钱甚至在大乱之年是不必要的产物,东汉末年和三国乱世,货币甚至都停止发行过,以至于到了唐朝初年,很多人还用西汉铸造的五铢钱。
土地很重要,土地的变更就更重要了,在古代真不是谁有了钱就可以随便买地,也不是谁有了地契就能保住土地。秦末乱世过后,西汉就迎来了一波全国土地大分配,刘邦按照军功标准把全国四成的土地分给了跟随他打殿下的有功之臣。你说你有秦始皇秦二世给的土地凭证,抱歉,新朝廷他不认。东汉末年,洛阳、三辅等地都被乱军烧杀成了数百里的无人区,汉灵帝时期中原腹地万钱一亩的土地契约也都被战火焚毁。
在乱世中,只有拥有数千部曲、宾客和族伍的豪强可以保住地产,可以进一步扩大地产。曹老板手下的李典家族能凭借家族武装击败吕布抢粮的骑兵,也能一次把5000户部曲送到邺城当保证金,这种人家要占有商人、富豪的土地,谁能阻拦?除非这些人家也有读书的种子,也有可以当2000石高官的人才,能在曹老板那里说上话,否则他们就只能吃哑巴亏。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诞生了一家数万户、能出动上万人马超级豪强,这些人家凭借硬实力不断吞并土地,建立起了数百平方公里的超大庄园。唐朝末年各路势力混战,从长安到江淮到处都是“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的无人区,别说有钱的富豪保不住姓名和资产,有官衔的人家也要看土豪和军头的脸色。
中国的土地制度到了宋、明时期,又有了变化。金军占领华北后,女真人吞下了整个华北七成的土地,用暴力改变了大半华北的土地所有权。明朝的鱼鳞册、黄册大规模普及,但“……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即民间田产契据亦多半遗失”的情况也频频发生。明末清初就发生了多次地产契约焚毁的情景,先是明朝的宗室王爷们地产契约作废,各地豪强纷纷占有宗室、王爷的土地,就连孔家也乘机占有明朝王府的土地;然后是八旗军圈地,多尔衮、鳌拜等人领着八旗军修理豪强地主,吞并了海量土地。
南明和满清在南方反复交战时,复社、东林党贵公子们的地产契约也被奴仆、官家们焚毁、作废,张岱、冒辟疆、侯方域等明末大名鼎鼎的文人公子们都在乱世中混得很惨。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又是大半个南方的地产契约被毁,地主之间迎来了一轮新的土地分配。就算是太平年间,地主们尤其是有功名在身的地主也不把地契契约当回事,明朝鱼鳞册中往往是万亩稻田、桑田的大地主没有几亩土地,主要赋税要让自耕农和普通地主分担。
有人读书当官就是农业社会最大的资产保值手段,古代大家族纷纷投资家族教育,这就形成了中国人耕读传家的传统。这是面对复杂历史的选择,真不是啥劣根性。至于西方的契约神话,大家别当真,否则大英帝国的海关在1911年还属于意大利(百年战争时期,爱德华三世给意大利银行家的契约就是这么写的),法国顶级的葡萄酒庄园还是贵族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