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太极拳
太极拳顾名思义,是依据太极的道理演变出来的拳法。
太极是什么呢?易经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生生之谓易。」从上面摘引的易经几节文句,可知「易」是包罗万象,而其起点为「太极」,从而生两仪、四象、八卦阴阳消长,生生不息。至于「太极」又是如何来呢﹖宋儒周濂溪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无极」是宇宙太初、混混沌沌,一物未有的「无极」景象。「太极」是宇宙在太初混沌之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在这个景象是为「太极」。一至动而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是阴阳已分,即为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是假定的相对名词,所以宇宙间一切都是相对的,都可以阴阳代表,是一元的正反两向,太极就是这个一元的合,两仪就是一元的分。由两仪生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生八卦,为干、坤、艮、兑、震、巽坎、离;象征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宇宙间的各种象,八卦交互相配而成六十四卦。所以易经是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消息盈虚和动静变化的道理。
太极图是表示宇宙是个浑圆一体,阴阳互相消长不息,循环运转的形象。太极图的阴阳两仪,图以黑白,黑白的多寡,就是表示阴阳两仪的消长,黑白互抱,呈螺旋形,表示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保持着平衡,循环螺旋地不息,永无休止。因为宇宙是动的,没有一瞬息不在动,动了就有消长、循环、平衡。所以阴阳是相互消长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不论千变万化,总是平衡,螺旋地前进,生生不息的。易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等,也就是说明太极两仪的消长和四象八卦的摩荡变化;更说明了宇宙无时无刻不在动,万事万物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消长、循环、平衡的法则中活动着。
从上面的引述和粗浅的解说,对于「太极」一词已经有了一个概念;简言之︰太极是宇宙万象,动的中心起点,而在将动未动的状态。宇宙万象是动的,由是而生两仪、四象、八卦。八卦又交互相配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颠倒错综,以至无穷。可以说︰太极即是天地万物之根本,阴阳两仪是天地万物活力的正反两向。依据这个理则,所以天地万物万事,都有正反两面,如虚与实,刚与柔,慢与快,开与合等,都可以阴阳两字代之。
太极拳即是依据这个「太极」的法则演变出来的拳法。打拳时有「无极」的状态,即如陈鑫所说的︰「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也有「太极」状态;陈鑫说「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打拳上场先要经过「无极」与「太极」的状态,然后待动而手足身体各部运转,都要分清阴阳(两仪),就是处处要有开合、虚实、刚柔、快慢等等,并且最重要的是肢体的动作,都要作螺旋弧形,绵绵不断地运转,陈氏称为缠丝劲。因此太极拳是确确实实符合宇宙之本的太极阴阳自然法则的一种拳法,故名之谓「太极拳」。
二、太极拳的本质
太极拳是依据太极阴阳自然法则的一种拳法,因此太极拳的本质也可以想见了。太极图的阴阳两仪互抱呈螺旋形,所以太极拳是以缠丝劲为「经」,开合虚实为「纬」。经纬备而结合动作的刚柔快慢,成一种无与伦比的上乘功夫。如果仅知开合虚实,而不明缠丝劲;或仅明缠丝劲,而不知开合虚实。是有经无纬,或有纬无经。即使经纬具备,而不能兼刚兼柔,能快能慢,亦不能达英雄无敌,从心所欲的境界。即对于健身养生,亦收效极微。所以陈氏第十六世裔孙陈鑫在其所著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谓︰「开合虚实,即是拳经。」关于刚柔快慢,谓︰「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之谓也。」「慢到十分功夫,即能灵得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所谓灵即是快,可知太极拳是要兼刚兼柔,刚柔相济的,要能快能慢的,不过锻炼的方法是由柔而刚,慢而快而已。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经」,是太极拳的核心,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所独创。缠丝劲的运行是循人体经络,能使全身的气血循环平衡,促进生理机能,收健身却病难老延年的功效;对于技击方面,能将来力走化而反击,以小力胜大力,以慢胜快,败敌于不知不觉之中。
开合虚实是太极拳的「纬」,太极拳的每一动作,均是走弧线,有开合,有虚实。太极拳是圆圈的作用,开合虚实,即在此圆圈之内。动作之向前者,为开为实,后退者,为合为虚。此不过譬仿说明。究其运用言之,圆圈浑然无端,应敌变化,开合虚实,并无定位。一着之动作,对全身言,为一大圆圈。对局部言,各部自有圆圈。故太极拳每一动作中,含有无数圆圈。各个圆圈中均有开合,均有虚实。全身为一大开合,大虚实;局部为无数的小开合,小虚实,合而为一整体。如此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互结合,保持平衡,故能支撑八面,运转自如,应敌变化,灵活无比,敌劲来临,引进落空,一攻而克。
三、太极拳的练法概要
太极拳的何以名为太极拳,已经有了一个概念;太极拳的本质是什么,亦已经说明了,现在进而说明太极拳的练法。太极拳的练法说起来真是千头万绪,不论如何详细,总是无法周全。陈鑫说︰「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落于纸笔,皆成糟粕。」盖拳艺一事,重在当面教练,教者示范,学者心领神会而已。兹将练法上几个要点提出,或有助于学者练习。
(一)用意行气 意是意识,是属于精神现象,亦谓之意念,古人谓之心,是脑的代称。因此用意即是用心,以意行气,即是以心行气。所以拳谱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不是呼吸空气的气,是一种内气,也叫作元气、正气、先天气、中气等等,陈鑫著作中称此气为「中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
在打拳时每一动作,先要经过脑的想象,这就是用意,练习日久,自然觉得有气。据人体生理的现象,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血液循环加速,血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觉到有气,这就是所谓内气的发生。气是听意的指挥,用意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如若用意太着意了,就变成用力了,气遇力则阻,就无法运行了。潜于内的是气,形于外的是劲,所以太极拳的一举动要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能收敛入骨,达到深奥的功夫。所以太极拳以能用意为第一要义。
(二)身法中正
打拳重在身法,所谓「低头弯腰,传授不高。」武禹襄有身法八项。此身法八项在李亦畬手写武氏太极拳谱内为︰涵胸、拔背、裹、护肫、提顶、吊、腾挪、闪战等八项,但在永年李氏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列身法八项,无腾挪与闪战两项,而代之以松肩与沈肘。徐震太极拳谱理董,关于武禹襄著述之身法,增为十项,以松肩沈肘与腾挪闪战一并列入,细考研究,松肩沈肘应为上肢部份之法则,属于手法。因之武禹襄之身法八项,应为最初之李亦畬手写本之八项为准,此八项分为四对,即涵胸与拔背相配,涵胸是胸腔微向内含之谓,拔背是脊骨微有鼓起之谓,涵胸与拔背是胸背相系。裹与护肫相配,裹是口放宽撑圆之谓,护肫是肋骨节节松沈前合之谓,裹与护肫是使身躯周围充实。提顶与吊相配,提顶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之谓,吊是会阴穴轻轻上吊之谓,提顶与吊是上下相应。腾挪与闪战相配,腾挪是虚实灵换圆活之谓,闪战是猝发抖劲以小力胜大力之谓,腾挪与闪战是身法的心法,也是身法的总法。
上面所说的身法八项,可以说是身法的分解,其基础在于立身中正,因之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中正之标准应以头顶百会穴与部前后阴间之会阴穴成一条垂直线,在练拳时始终要自百会穴至会阴穴,上下对准一条线。这样心中想象,在有意无意之间,身躯自然中正不偏不倚,头顶自然虚虚领起,做到所谓虚领顶劲,亦即提顶;部自然轻轻上吊,成了吊。如果真能意会到这个上下一条线,当然是胸部能够虚含,背部自然有上拔之意,部会阴轻轻上吊,口自然放宽撑圆,因胸部的不着力,肋骨也自然节节松沈前合,如此所谓含胸拔背,裹护肫都可自然地做到。因为打拳时能够做到上下一条线地身法中正,又因为练拳时的用意行气,渐渐就能做到气沈丹田。所谓虚领顶劲,气沈丹田,不是有意强求可以做到的,是要在准确的练法下不期而得的。到了功夫深进,动作虚灵,自能做到腾挪与闪战,因此在练拳时始终要把握住身法中正为要。
(三)贯串相连
打拳是肢体的动作,太极拳动作起来要求上面的手和下面的足,以及身体各部份都要作整体性的动,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体的腰和脊是具有中轴的功能,腰脊的动发生离心力作用,静发生向心力作用,即所谓︰「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所以一动一静都是腰脊的作用。打拳时肢体的动作,要听命于腰脊,简单地说听腰的指挥,腰动手足身体各部都动,腰静手足身体各部都静。这样就是做到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同时人体的动由于各个关节的伸缩所形成,因此打拳时每一动作,由腰部发动起,顺着各关节旋转着,连同肌肉转动,达到四梢(两手两足尖)。这样每一动作,节节贯串,相连不断,达到周身一家的功夫。
打拳是由手足的动作所组成为与势,单纯的一手一足的动作谓之「手」,积「手」成「着」,聚「着」成「势」,联「势」成「套」。「着」也就是「式」,如揽扎衣,单鞭等,在一式之中,有好几「手」,上面所说的每一动作由腰部发动节节贯串到各个「手」,由「手」成「着」,其中如何贯串呢﹖那就要对于拳势(此处之势,非手着势套之势,是气势之势。)的起、承、转、合必须明白。「起」是发势,也叫作「起势」,「承」是接笋,「转」是变换,亦称转关,「合」为成势,就是每着式成之时谓之「合」。一着之中有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一气贯串,神气毫无隔断,至于着与着的接连,亦要求贯串,所谓着着贯串。
节节贯串是着的本身的贯串,着着贯串是着与着的贯串,能达到一气呵成,绵连不断。着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的现象,就要将这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与动作也脱了节,形成意有外驰,这不但劲断了,意也断了,这样劲意两断的境况下,那怎样办呢﹖就要运用意和劲的余神来接续下去,使恢复到贯串一气。实际操作的方法,就是要用转接转关,接骨斗笋的方法了。
转接转关,接骨斗笋的方法,做起来很简单,说起来非笔墨所能形容。武禹襄十三式行功要解内所说的︰「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由转换。」就是指这个着与着之间的贯串方法。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有折迭,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有转换。所谓折迭与转换,是用圆转的方法来接续下去,这样就能圆顺,没有抵触,也就是不论在手法上的往复或在步法上的进退,决无直来直往和直进直退的,是一种迂回的方法,练架时习惯了这种方法,一旦遇到敌劲之来,决不致与之正面冲突,必能迂回取胜了。
(四)虚实分清
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开合在内为劲,在外为形;内在之劲,要开之以意,合之以神;外在之形,要随内在之劲要开则俱开,合则俱合。拳势的一开一合,乃是自然之理,所谓「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虚实是平衡重心的方法,所以虚实必须分清。练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应虚,右手虚则右足应实,这是起调节内劲使保持中正的作用,达到立身中正的目的。虚实的比例,在初学时步法可以大虚大实,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
虚实着重于内部的变化,要以意念的虚实为虚实,还要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腿部因为要支持全身的重量,比较上部手的虚实要显露于外,同样要讲究虚中有实和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总要使步法的变换灵活迅速。而且不但手与足要分虚实,全身各部都要分虚实,大概说起来,胸部关联着上肢的虚实,腰部关联着下肢的虚实。各部份的虚实,相互呼应,有相吸相系之意。
太极拳的动作圆圈,在转圈中间,虚实在变换。半圈为虚,半圈为实,虚实合成一圈,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一圈之内,随时有无数的小圈,就有无数的虚实灵活变换。所谓阴变阳,阳变阴,似阴非阴,似阳非阳,忽隐忽现,使人不可捉摸,致胜于不知不觉之中。
(五)由柔生刚
太极拳的操练,不论单人的练架,或双人的推手,都是切忌用力,但是从锻炼出来的劲是要求刚柔相济。对于刚柔的概念,先要明白的是︰刚不是用力,柔不是无力;有了这个概念,那就不致再用拙力了。再来讲怎样由柔生刚的操练方法。
人体的各部能随意而动,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举起手臂,不免就要用力,肌肉就呈紧张,有一股僵劲。这股僵硬的劲,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在学拳初期,要动作柔和来化去这股僵硬劲,所以在这时间练拳要越柔和越好;并且这段时间愈长愈好,一般说来要一、二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练拳要在毫不用力的原则下慢慢地动作,要练到一些僵硬也没有,动作起来能节节柔和地贯串起来,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有心求柔。
练拳练到极柔和以后,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这种松开,是一种有意识的松,不是一种像一堆烂泥的松,同时没有丝毫的鼓劲意思,这样身体各部就能产生一种富有弹性的掤劲。能够达到真的柔和像上面所说的肌肤骨节处处松开,再用功练习,使这种具有弹性的掤劲,加强其弹性,那就成了太极拳的刚。这就所谓无意成刚了,所以太极拳的练法是由柔生刚。
这种由柔生出来的刚,是经千锤百炼练出来的富有弹性革刃性的刚,这种刚是从缠丝劲的绞来绞去中练出来的。有了这由柔练出来的刚,就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境界。
练成了可刚可柔,忽刚忽柔,亦刚亦柔的程度,进而配合着拳势的开合变换刚柔,每个拳式的动作都有开合,每个开合过程中都有运劲的落点处;刚柔的变换,就是在落点处要用刚劲,其它过程中都用柔劲,这样就能达到刚柔相济,应敌裕如了。
(六)先慢后快
打拳动作的快慢有两个涵义,一是指练一趟拳所需要时间的长短,二是指每一个拳式中的动作过程何处应快,何处应慢。先说第一个涵义的快慢,在初学时间要慢,慢可以揣摩姿势的正确性,但是慢也不是漫无限止,不能慢得痴呆,所以慢必须在神气鼓荡和意气灵换的条件下求慢。经过一、二年慢练的时间,姿势已经正确,没有什么缺陷了,就可以随着熟练的程度渐渐加快速度,就是说缩短练一趟架子所需要的时间;但快不可有浮飘与错乱。在这个时间也知道了劲,在快速中锻炼劲。最后到功夫精进后,拳式由开展进为紧凑,使运劲的线速度又逐渐变缓,而在转关处的角速度却更加快了,那就可以柔处极柔,刚处极刚了。这是练架的先慢,后快,复缓的三层步骤,快慢发展的三个程序。
至于第二个涵义的快慢,是在每个拳式中的快慢,是这样的︰即在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就逐渐加快,运到落点时最快,以后复转慢,这样周而复始着,这个每个拳式中的快慢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因此练习太极拳是经过能快能慢的锻炼,所以能在应用时可以「彼微动,己先动。」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握着有利的条件。
四、太极拳的呼吸
太极拳的呼吸要任其自然,切不可闭气鼓劲,有伤健康。呼吸要配合动作的开合,亦不可故意做作。开则用呼,合则用吸,并须使呼吸之气,由丹田出内。通常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有正反两种。
腹部正呼吸是吸时横膈膜下降,腹隆起,呼时横膈膜上升,腹回缩。实际操作方法是,练拳时,在全身松静,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的姿势下,口唇轻闭,齿轻合,舌舐上颚,进行呼吸。吸时缓缓从鼻孔吸气,用意引导着气有徐徐下行的感觉,送入腹部脐下;吸时要自然,不能使气硬压。在吸气过程中,横膈膜下降,压挤腹腔内脏器官,腹部随之隆起,这时肛门括约肌随着收缩一紧,术语叫作提肛。呼气时,由鼻孔缓缓呼气,横膈膜上升,下腹部随之回缩,肛门括约肌随着呼气放松,一呼一吸,毫不勉强。
腹部反呼吸是吸时横膈膜上升,腹微内收,呼时横膈膜下降,小腹自然外凸。实际操作方法是,吸时用鼻缓缓吸气,使有气体下行的感觉,徐徐送入腹部脐下;这时横膈膜自然上升,腹部自然地微向内收,吸气将尽,肛门括约肌即微微收缩,使气聚于丹田,略停一停,是为一吸。随即肛门括约肌松开,缓缓以鼻呼气;这时横膈膜自然下降,小腹部自然地外凸,是为一呼,也是一呼一吸,毫不勉强。
习太极拳应用腹部呼吸,正反呼吸不拘,可从其习惯,因其效果则一。陈氏太极拳则用腹部反呼吸,并且要配合缠丝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气沈丹田,并有丹田内转的作用,使动作的缓急与呼吸的不同强度的起伏相配合。
练拳到熟练后,要使呼吸与动作配合。拳势的起落配合着呼吸,就是要把「起」配着「吸」气,「落」配着「呼」气;这样拳势的起落动作,配合着呼吸的「吸气」和「呼气」,横膈膜的不断地起伏,内脏也有轻微的按摩运动,就能够活泼了内脏,加强了气血的循环,达到袪病健身的效验。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