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中央会议,开国上将竟坐到陈毅身旁,严肃问道:对我有意见?

小博大史儿 2024-11-27 20:02:0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编辑 |小博大史

前言

1971年身患重病的陈毅依旧出席了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他与老战友陈锡联之间的一次意外对话却引发了紧张气氛。突然质问陈毅:“老总,你是不是对我有看法?”这一出人意料的场景,让现场氛围瞬间变得微妙。为何陈锡联会说出这种话呢?

陈锡联原名陈锡廉,字廉甫,1915年1月4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困。1929年,年仅14岁的陈锡联便毅然投身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成为八路军的一名杰出指挥官。他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并在多次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37年10月陈锡联指挥部队进行了一次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行动,成功炸毁了日军24架战机。

接下来的战斗中,陈锡联带领部队继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行动,参与了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重要战役,屡次成功挫败日军的进攻。1940年他在129师的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再次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通过“腹地开花”的战略,他将日军重兵吸引到外线,然后果断展开攻击,在短短时间内歼灭了南关镇的日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锡联的军事生涯并没有停歇,反而迎来了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他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带领部队参加了包括上党、邯郸、鲁西南等重要战役,并屡次取得突破性胜利,展现了他深厚的军事指挥能力。1947年,在进军大别山的战役中,陈锡联亲自指挥,带领部队跨过黄河,突破敌军防线,一举解放了皖西9个县。

在豫北战役中,他采取了巧妙的战略,避其锋芒、诱敌深入,将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一举全歼,成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敌军机械化旅的经典战例。随后的宿县战役,他亲自勘查战场,组织周密部署,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成功全歼宿县守敌。

1949年2月陈锡联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参与了决定性的一役——渡江战役。在突破江防防线后,他指挥部队成功截断了敌军的浙赣线,并快速迂回至大西南,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力量,成功攻占了重庆,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在西南的防线。

1955年陈小鲁和家人搬到了北京,住进了东交民巷的8号楼4楼。这栋楼里住着许多革命前辈,前面的三栋楼分别是罗荣桓、贺龙和张鼎丞的住所,而隔壁则是谭震林、宋任穷和王维舟等领导人。由于父亲陈毅常年忙于工作,父子俩见面的机会并不多,陈小鲁从小便学会了独立,且很少提出过分的要求。有一次他在学校的一个小小要求,却意外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惊喜。

陈毅一直对陈小鲁说:“你生活条件比同学们好多了,学校的要求就是要上进,生活上也要学会自给自足。”这些话虽然简单,却反映了父亲对他深深的期望。尽管陈小鲁从未向父亲提过什么要求,但在一次特殊的情况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了一个请求。那时,他上初中,学校要求请陈毅为运动会题词。陈小鲁想了很久,犹豫着是否应该开口。每次经过陈毅的房门,他都踌躇不前,直到一天陈毅发现了他站在门外,才叫他进来,问清了事情的缘由。

得知是为学校的运动会题词后,陈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亲自写下了题词,还特别交代陈小鲁:“如果学校不满意,随时可以重新写。”这份细致的关怀让陈小鲁感到意外和温暖。

陈毅还常通过诗词来教育陈小鲁。有一次他给儿子讲解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特别提到其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记住这一点,长大了一定要为人民服务。”陈小鲁至今还记得那时父亲的教诲,这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思想和人生方向。

有一次,陈毅自得地吟出了一句:“宇宙无限大,万国共一球”,并笑着说:“等有时间,我要把下面的句子续上。”最终陈毅将这句写成了《示儿女》诗,赠给了孩子们。陈小鲁在父亲的熏陶下,也渐渐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高中后,陈小鲁的母亲张茜开始每月给他固定的零花钱,尽管只有两三块钱,但陈小鲁却把这些零花钱都用来充实自己的私人书库。他非常珍惜这些书籍,把它们视若珍宝。

陈毅也常常翻阅陈小鲁的书库,每当发现一本他喜欢的书时,总会先打个招呼:“这本书不错,我先借去看看。”这种轻松的交流,让陈小鲁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因为父亲对他的学习成果表示认可,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榜样。

随着1958年2月陈毅兼任外交部长,他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了外事,特别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领导下,推动中国的和平外交事业。由于工作繁忙,他与家人尤其是孩子们的相处时间变得更加稀少。教育孩子的责任也落到了张茜身上,陈毅始终称赞张茜是“贤内助”。不论是对待陈小鲁,还是对待其他几个子女,陈毅都一视同仁,注重他们的成长和教育。

大儿子陈昊苏自1973年调入军事科学院研究战史,1981年进入政界,先后从事青年工作、地方政府工作以及电影管理等工作。现在,他从事国际民间友好事务。每当回忆起父亲的言传身教,陈昊苏总是深感自豪,他认为父亲的精神在自己的一生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陈小鲁,父亲的教育同样充满了深远的意义。为了锻炼他的意志,陈毅和周总理决定让他到东北的一个部队农场进行劳动锻炼。1968年陈小鲁得知后,既高兴又忐忑。他担心,自己身为领导干部的儿子,可能会在部队受到特殊照顾。他决定遵循父亲和周总理的嘱托,保持低调,不透露身份。

周总理给陈小鲁的嘱托是:“你不要告诉任何人你的身份,也不要给家里写信,这是一条纪律。我相信你能经得起考验。”邓颖超也专门鼓励了陈小鲁一番,希望他能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回到家后,陈小鲁简单告诉父母周总理的话,张茜听后感动得泪流满面,陈毅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已经是大人了,自己去闯一闯吧。

陈毅还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与陈小鲁分享,他和张茜十六岁时便投身新四军,十八岁便独自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些都成为了他对陈小鲁的鞭策。陈毅希望他能像自己当年那样,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不依赖任何特殊身份。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陈小鲁完全沉浸在部队的劳动中,从未向家里透露过自己的身份。直到1971年5月陈毅因直肠癌住院治疗,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才通过军区得知,陈小鲁正是陈毅的儿子,且一直在部队进行锻炼。陈锡联对此大感震惊,几年来,他竟然全然不知陈小鲁的真实身份。

1971年陈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碰到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会议结束后,陈锡联怒气冲冲地走向陈毅,坐到了他的旁边,语气不善地说道:“陈老总,您这是有意见吗?”

陈毅愣了一下,心里百思不得其解。看到陈锡联那副愤怒的样子,他赶紧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陈锡联瞪大了眼睛,看着陈毅直言不讳地说道:“陈小鲁怎么回事?你让我大吃一惊,他居然在我这里待了这么长时间,居然一直没有露出身份,连一封信都没有给家里写过!”他略带抱怨地摇了摇头,“这小子真是个死脑筋,怕我特殊照顾他,偏偏连一点信息都不透露,弄得我也一头雾水。

听到这话,陈毅脸上露出了理解的微笑,他心里一阵暖意,平静地回答道:“陈司令,你知道的,我一直希望孩子们能够独立。陈小鲁是我的儿子,但他已经长大了,他在部队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对待他,我并不想因为身份特殊而给他任何额外的待遇。我也希望他能够从基层做起,接受锻炼,真正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身份的人。”陈毅顿了顿,补充道:“你知道的,军队里没有特殊化,只有平等和实战。

陈锡联听后,眼里闪过一丝理解的神情。他知道陈毅的心意,也深知陈毅一直以来对于子女教育的严格标准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虽然表面上气愤,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背后是陈毅作为父亲的深沉考量。陈锡联也明白,陈小鲁在部队期间从未表现出任何不适应或特殊对待的需求,这更证明了他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力。

陈锡联心中默默点头,心生敬意,对陈毅的教导和坚守产生了由衷的佩服。他也不再继续追究什么,反而赞扬起了陈小鲁的表现:“陈小鲁在我们这儿表现得非常好,他完全融入了集体,表现得既谦虚又努力,毫不张扬,丝毫不显得与众不同。这样一个孩子,真是令人感到自豪。”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柔和些,“我决定给他放个假,让他回家探亲,毕竟他也在这里辛苦工作了那么久,应该有点休息的时间。

陈毅笑了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那就麻烦你了,陈司令。”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焦虑,反而带着一丝欣慰,因为他知道儿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严格的锻炼,今后必定会有不凡的成就。

两人之间的对话虽然看似平淡,但背后却充满了父爱的深沉与军人的责任感。陈小鲁的选择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有着相同的坚守和原则。他在部队里的低调与踏实,正是这份坚守的一部分,而陈毅作为父亲,也始终用自己的方式激励着儿子,尽管时常忙于工作,但那份深藏在心底的牵挂,却从未有片刻疏忽过。

0 阅读:17
小博大史儿

小博大史儿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