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凡欲诊脉,必先安神定志。"名医王叔和在《脉经》中留下千古名言:
世人常以为把脉深奥难懂,其实王叔和早已为后人指出了一条明路。
这位在中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医家,究竟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把脉奥秘?

话说东汉末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王叔和正在自己的医馆里为病人诊脉。
一位面带焦虑的年轻大夫推门而入,向王叔和深深作揖。
"老师在上,弟子张明,听闻老师医术高明,特来求教。"年轻大夫恭敬地说道。
王叔和抬头看了看这位年轻人,示意他坐下:"说说看,你遇到什么难题了?"
张明叹了口气:"弟子最近遇到一个棘手的病人,把完脉后总觉得把握不准。仔细翻阅医书,越看越糊涂。"
王叔和笑了笑:"你平时是怎么把脉的?"
"弟子都是按照医书上说的'轻、中、重'三候来诊脉,但总感觉摸到的脉象和书上描述的不太一样。"
王叔和点点头:"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多年轻大夫都遇到过。来来来,我给你示范一下。"
王叔和走到诊桌前,请一位病人坐下。
只见他先是静坐片刻,闭目调息,才开始为病人诊脉。
他的手法看似随意,却又精准有度。
"你仔细看,我把脉有几个关键。"王叔和一边诊脉一边说道,"第一诀:心要静。你刚才也看到了,我诊脉前会先坐定,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就像水面不平静,就照不清月亮一样。"
张明连连点头......

"第二诀:手要松。很多人把脉时手太紧,反而感受不到脉象的变化。手指要像春风拂面一样轻柔,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差别。"
"第三诀:气要匀。不光是病人要调匀呼吸,大夫自己也要呼吸均匀。两个人的气息相合,才能准确感知脉象。"
张明听得入神,不住地点头。
正当王叔和要说出第四诀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
原来是一位重病人被家人抬来,情况危急。
王叔和赶紧去处理急症,留下张明在一旁思索。
这第四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王叔和如此强调它的重要性?
等王叔和处理完急症回来,张明迫不及待地问道:"老师,第四诀是什么?"
王叔和神色凝重:
"第四诀是'神要贯'。这是最重要的一诀,也是最难做到的。"
"何为'神要贯'?"张明不解。
"你看我刚才处理急症,虽然外面很嘈杂,但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病人的脉象上。这就是'神要贯'。"王叔和解释道,"诊脉时要全神贯注,把自己的精神完全投入到指下的脉象中去。"
王叔和接着说:"《内经》云:'神无乱极,乃可诊脉。'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把脉时,手是在把脉,心却在想其他事情,这样是感受不到真正的脉象的。"
"就像刚才那位危急病人,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很容易忽略掉脉象中的细微变化。正是发现了这些变化,我才能及时处理。"
张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老师说这是最重要的一诀。"
王叔和点头道:"不错。《脉经》中我写道:'欲知病源,须察吉凶,切脉须凝神注意。'就是这个道理。把脉看似简单,实则是在跟病人的生命气息对话。如果不能做到神贯气通,就无法真正理解脉象的语言。"
"这四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心静则能安神,手松则能候脉,气匀则能和合,神贯则能通微。"王叔和继续说道,"掌握了这四诀,把脉就不难了。"
张明将这四诀牢记在心,从此诊脉大有进步。
他后来也成为一名名医,常常把这四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这四诀也被后世医家推崇,成为把脉必修的基本功。
王叔和的这四诀不仅仅是诊脉技巧,更体现了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医医神,中医医气,下医医形。"
通过这四诀,把脉者不仅能感知病人的脉象变化,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律动。

在《脉经》中,王叔和还特别强调:"凡欲诊脉,必先安神定志,虚心静气,绝虑忘念。"这段话与四诀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诊脉时心神的重要性。
后世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也说:"诊脉之道,贵神清气静。"这与王叔和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这四诀确实抓住了把脉的关键所在。
王叔和的这四诀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深刻的中医诊断理论。
"心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观念,"手松"反映了中医"顺势而为"的治疗原则,"气匀"展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神贯"则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的生命观。
这四诀不仅适用于把脉,在其他中医诊断方法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望诊需要心静才能察色,闻诊需要气匀才能辨香,问诊需要神贯才能明理。
这四诀不仅简单实用,而且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理论的精髓所在。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四诀,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把脉技巧,提高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