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命名与《易经》紧密相连。“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拳是一武术套路,但又蕴含中华文化精神在其中。因脱胎于《易》,故也有“理、象、数”三个层面,从而自天理、形象,到科学应用,合为一体。
《易经》的“理”,是指宇宙运行的至高原理,是至今自然科学所不能解释的不可知的主宰,中国宋代圣贤程颢程颐二兄弟名之曰“天理”;子思的《中庸》称之为“天命”。
《易经》的“象”,是人生界所能见闻的各种现象,有人文的,有自然的。
“数”则是科学的,用于“时位”的具体分析。先天八卦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对应的“数”是1、2、3、4、5、6、7、8。八卦交错而有六十四卦,以说明更为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
那么,太极拳的“拳理”究竟是什么呢?
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一文,他写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拳理正可借此名句,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也。太极拳的阴阳、虚实、开合都可以此话为依归。“缠丝劲”也是于静中忽然一阵“龙卷风”般缠绕而起。太极拳行气的法门“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更是此拳理的外在表现:脚趾与手指,“互为其根”。
至于“象”,已是“形而下”的功夫,无论陈氏、杨氏、孙氏,皆在拳理指挥之下,变化多端,各有说辞,无可厚非,“拳理”是一样的。恰如儒家有孟子、荀子,但都以孔子大义为立脚点。
太极拳的“数”也是科学的,比如马步,两脚分开,距离当在一尺二三寸,与肩宽相当,又如出拳或掌,上臂离身体一拳左右,这样,才能站得牢固,出拳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