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补阳难发力,不如尝试先通阳,清一身寒湿,升阳强肾

大医柴胡来了 2025-01-22 04:36:51

脾肾阳虚,补阳难发力,不如尝试先通阳,清一身寒湿,升阳强肾

脾肾阳虚是脾胃病中的常见证型,大约有70%的脾胃病患者会发展到脾肾阳虚这个阶段。患者常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痛便溏等症状,这些统称为“脾肾阳虚”。

从中医视角看,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脾肾长期患病,阳气受损;其二,久泻久痢致使肾阳受损,进而脾肾俱伤;其三,水邪长期滞留,肾阳衰微,无法温煦脾阳;其四,脾阳亏虚,不能滋养肾阳。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一发现脾肾阳虚,往往首先想到“补阳”。但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寒湿未除,反而出现了上火现象,就是“虚不受补”的情况。若“补阳”无用,此时通阳远比补阳更加对症。这就如同堵塞的沟渠,不先疏通而一味注水,水不仅无法到达所需之处,还会外溢,所以先通后补才是正确之法。

一位病友朱先生53岁,感觉身体困乏、畏寒,腰部与下肢酸困且冷痛严重、小腹隐痛、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观察其舌象发现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综合症状判断,患者并非是单纯的阳虚,而是脾肾阳虚,不可直接进补,应先通阳。

组方为:桂枝、附子、白芍、白术、茯苓、枳壳、半夏、生姜、甘草。

桂枝、附子温通阳气,散寒除湿;白芍缓急止痛,柔肝和脾。

茯苓、白术燥湿利水的同时,加强健脾益气和脾的运化之能。

驱散完寒邪,需要加用枳壳、半夏来燥湿行气、化痰,打通阳气的通道。甘草调和诸药的同时,还可补脾益气。

本文不推任何药物,中医讲辨证论,用药一定先根据体质辨证,不要盲目用药。

0 阅读:1
大医柴胡来了

大医柴胡来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