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3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社会为弱势文化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温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政治理想的教育。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社会利益调节机制。
获取平等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惰性的代价;获取活力的社会值,就必须付出等级的代价。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这就是天道,就是客观规律,而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的制定则有赖于强势群体的道德价值指标和对社会稳定的天然需要。
回首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建国初期,为快速实现工业化、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大力推行计划经济。彼时,工厂按计划生产,物资凭票供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分配,让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生存物资。然而,长期来看,它逐渐滋生出一些问题。部分人习惯依赖政府分配,缺乏主动创新、拼搏的动力,“等靠要”思想蔓延,弱势文化悄然扎根。以一些国营工厂为例,部分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生产效率低下。
此时,政治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凸显,通过宣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激发劳动者内在动力,鼓励他们突破舒适区,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才能削弱弱势文化影响,让计划经济焕发新活力。
切换至当下市场经济浪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活力竞相迸发。但不可忽视的是,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沿海发达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一批批富豪应运而生;而在偏远山区,仍有部分群众为温饱、教育、医疗发愁。电商行业崛起过程中,头部主播一场直播带货销售额可达数亿,利润丰厚,而一些小商家却在激烈竞争中艰难求生,甚至血本无归。面对此困境,社会利益调节机制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产业扶持等手段,调节区域、群体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同时,税收政策不断优化,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监管,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缓解社会矛盾。
从人性角度剖析,获取平等与活力的社会值需付出相应代价,确有其合理性。若追求绝对平等,如平均分配劳动成果,必然会挫伤一部分勤奋者、创新者的积极性,滋生惰性,社会发展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若一味强调活力,任由市场竞争拉大差距,形成森严等级,又会引发底层不满,破坏社会稳定根基。
强势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凭借财富、资源、影响力,掌控着社会发展的诸多话语权。
以互联网行业巨头为例,他们在享受市场红利、积累巨额财富后,若能秉持高尚道德价值指标,积极投身公益、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推动行业规范制定,将为社会稳定注入强心剂。反之,若只图私利,漠视社会责任,必将加剧社会矛盾。
在社会前行的道路上,我们需深刻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以政治理想教育弥补计划经济短板,以科学合理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化解市场经济难题。
引导民众理解平等与活力的辩证关系,促使强势群体担当责任,如此,方能顺应天道、遵循客观规律,在平衡中奏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乐章,向着人类美好未来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