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演员郭富城,如何从小兵成为巨擘?

唐泪 2025-01-09 13:29:55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笔者记得这么一件事。

昔时,电影《智齿》在香港上映,郭富城“空降”捧场。

阅毕,他大赞电影,郑保瑞及林家栋则表示,得到郭富城的鼓励,十分高兴,笑说,这为《智齿》打下了一针最有力的强心针。

影帝郭富城,当然就是香港影坛有数的巨擘之一。

这毋庸置疑。

而他如何,从小兵成为巨擘?

并非侥幸。

郭富城根底扎实,表演认真。

这两个特点,从一开始的龙套岁月,就可以看得出来。

从《城市故事》、《成吉思汗》、《都市方程式》,到《太平天国》、《淘气双子星》、《天涯歌女》及《蜀山奇侠》等电视剧来看,即便只是一个小龙套,他也总是在认真诠释,这每一个给到他的角色,没有任何敷衍。

而训练班第一名毕业的成绩和被封“银河十星”,也当可以推断,这个人并没有虚耗青葱岁月。

到了1989年。

或是郁极求变,他终于接拍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

《飞越危墙》。

而后一路,渐入正轨。

从配角到三番主角,再陆续为万梓良、郑裕玲和刘德华等昔年已成角、成腕的演员配戏,然后顺理成章,开始独当一面。

这是一种常态。

出道第三年,拍到第五部电影《九一神雕侠侣》,郭富城就已经进入到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视野。

然在此后。

他竟然要等到十余年后,才能再次与会金像奖。

这当然是偶像的宿命。

颜值决定命运。

长相好看的演员,去左边,做偶像派,长相普通的演员,去右边,当实力派,偶像派片酬高,但没什么演技可言,实力派拿不到多少片酬,但可以靠演技吃饭。

这是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逻辑。

所以大多数时候,偶像演员必须得熬,要费尽心思寻求突破,甚至是扮丑、扮颓废和扮老等等,才有可能,得到奖项的青睐。

不见得公平,却司空见惯。

郭富城其人,自然也逃不掉这般命运。

但表演一事,倒并非如此,它并不因相貌、观点和立场、奖项等等因素而变,反而尤其依赖演员的内里。

换句话说,是追求。

以郭富城来讲。

从《九一神雕侠侣》、《伴我纵横》到《赤脚小子》,再从《浪漫风暴》,到《安娜玛德莲娜》和《风云雄霸天下》,演技的进步虽肉眼可见,但并未臻于极境,距离那些真正的顶级演技派,也非止一步之遥。

这当然不是说,他表演天赋不好,反之,回溯去看,我们可以认为,他天赋极高。

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其昔年专攻选择,更在于香港影坛本身。

前一句话好懂。

后一句,或会令不少人感到费解。

怎么还能赖到香港影坛?

记得一件趣事。

郭富城刚刚踏足乐坛的时候,在台湾待了很长时间。

他表现出来,对于台湾文艺电影的极大嘉许,并吐槽香港电影的“快餐”文化,让台湾那群文艺人士非常高兴。

他们找来很多台湾制作的文艺电影碟片,交予郭富城欣赏。

反过来说。

香港影坛,一向“娱乐至上”。

什么叫娱乐?

除了动作、喜剧、黑帮、警匪、江湖、猎奇等类型片要素之外,周期短、节奏快、不求深度、但求热闹的倾向和做派,就直指娱乐的“大道”。

这非但导致香港电影缺乏深度,更令很多演员的表演,堪堪及格即可。

偶像派阵营,就更是重灾区。

偶像派是摇钱树。

观众愿意买单,片方愿意找他们演戏,即便片酬远较一般演员更高,也通常接戏更多。

所以诸如刘、梁、郭、郑、古这些演员,只要愿意接商业电影,在世道好的年头,当真是有拍不完的电影。

但这就是世事两面。

远离小众、文艺和现实题材,主抓商业电影,自然就会疏于并远离演技的打磨,待得时日深重,必然就积重难返。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五人里面,有两个例外。

一个是梁朝伟。

他虽然样貌不俗,却一开始,就踏足了实力派阵营,尤其在遇上王家卫之后,更是一朝化龙,几近无敌。

另一个是郭富城。

基于乐坛天王和唱跳歌手的双重定位,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坛竞逐当中,着实需要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电影一向低产。

而说到梁朝伟,从《重庆森林》、《东邪西毒》、《春光乍泄》、《暗花》,到《花样年华》、《无间道》、《2046》和《色·戒》,我们可以认为,他雄霸影坛、拿奖到手软的年份里,那些难度与深度兼具的作品和角色,也几乎被他一人包揽了。

这也正好,是郭富城日后“化龙”的奥秘。

他甚至比梁朝伟走得更远。

笔者以为。

直至话到此处,很多人或仍未明白,何谓“从小兵到巨擘”。

以影坛、乐坛及跨界声势、片酬、咖位而论,自一部《风云雄霸天下》豪夺香港票房年冠过后,再无人可以轻看郭富城。

但若郭富城,在此后一直沿着《公元2000》、《雷霆战警》这条路走下去,上限一眼可见。

刘德华就是标杆。

而偶像此路,无论对于郭富城、郑伊健还是古天乐来讲,刘德华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原因很简单。

起于香港电影腾飞初期的刘德华,已经做到了偶像派所能抵达的极限,那就是天量商业作品和鼎盛人气。

后来者,已再无可能,有如此雄厚的资源哺育。

这是天时、地利与人和。

或没有人会想到。

沉淀数年后,郭富城放弃了刘德华这条业已成型的“范例”大道,转而走上了,一条从未有过他人履足的新路。

也即,以偶像派演员的根基,去探寻表演艺术的深度、难度与高度,甚至为此目标,不惜放弃自己的商业价值,形同疯魔。

这条路,既难且远。

所以自2000年后,他在香港票房排行榜上消失了整整八年,直到2009年,方才以《杀人犯》和《风云2》两部电影,宣告回归。

而此时的郭富城,与过去已截然不同。

从《柔道龙虎榜》的泰然自若,到《三岔口》悲情外放,到《父子》的收放自如和转圜若定,到《C+侦探》的自主探索,到《白银帝国》的古风熏陶,到《风云2》的古朴激越和《杀人犯》的癫狂如魔,每一步,都非轻易。

绝大多数人,一边数着片酬和票房,一边演得轻松愉快,他却步步倾尽全力。

然谁才是聪明的那一个?

就这样。

在难度与难度的交叠中,他又交出来《最爱》、《浮城大亨》、《寒战》、《道士下山》、《踏血寻梅》、《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破·局》、《无双》、《麦路人》、《秘密访客》和《临时劫案》、《九龙城寨之围城》等作品。

有些人困惑,列一堆片名,意欲何为?

作品就是演员的根基。

前文有句话,郭富城比梁朝伟走得更远,何解?

梁朝伟的巅峰十年,不但几乎“锁死”王家卫,更“困守”内敛一脉,以稳为先。

郭富城则不同。

自零零年代以来,他当真尝尽了千百滋味,为求新、求变,不惜以大咖之身,甘做新导演的“试金石”或“踏脚石”。

放眼整个华语影坛,他也是和新导演合作最多的大咖演员。

基于此状,他一边有《圣诞玫瑰》、《天亮之前》、《麦路人》、《断网》和《来自汪星的你》等电影的或口碑或票房之颓,另一边又有《白银帝国》、《杀人犯》、《寒战》、《踏血寻梅》和《临时劫案》等桀骜之作。

而这令得他,不断打破“纵深”的边界。

甚至看不见其表演上限。

吃得苦中苦。

这句古老的话,于此刻,散发出不朽的意味。

郭富城就像一本书。

其间写着,天赋、励志、创新、自律和勤奋等等词语,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渊深如海。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