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的同行,都跑去做视频了?

知危 2021-06-04 14:59:22

Hey,各位,我是大饼~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 “ 躺平 ” 的文章,最后结尾跟大家说这个世界还是充满机会的,年纪轻轻没必要躺平。

有些朋友在留言里说我瞎讲,这世界根本毛机会都没有。

其实我觉得所谓 “ 机会 ” 到底有没有,要看你怎么看了。

大概 5 年前,正在复习准备考研的我,入坑了公众号,后来就研也不考了课也不上了溜出来工作,只有期末的时候回学校猛学一个星期然后考试。( 根据科目不同,总成绩是按考勤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七或者二八开来算的,只要卷子答的猛,不出勤也可以及格 )

当时很多人看不上自媒体,觉得不是什么正经工作,没前途没发展,我系里老师还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成绩可以争取保研,让我可别在外头浪了。

但,我依然坚信这是一个机会。

后来,自媒体发展成什么样,大家应该都看到了,我们这个本来只有七八个人的小公司,现在也有一百多名员工了。

我运气很好,抓住了互联网时代中上一波的财富密码,但,财富密码是有时效的,你不可能永远用下去,密码是会换的。

而新的密码,我觉得有非常大的概率是视频,所以我和我所在的公司都在积极的生产视频内容。

我认为文字有坚固而不可替代的地位,视频永远不可能完全替代文字内容,但 “ 视频内容越来越多 ” 一定是个势不可挡的趋势。

首先,互联网基建( 带宽 )的驱动会天然使得视频内容得到更好的发展。

举个例子,早年宽带不发达的时候,大家用电话线上网,带宽很窄,能传输的数据很有限,网速大概在几十 Kb 每秒的样子,那时候网上的帖子都很少有图,图多的帖子前面都会放一句话叫 “ 多图杀猫 ”( 猫是上网用的调制解调器的俗称,现在的入户光纤一般都自带光猫了,你在家里见不到 )。

移动互联网也是如此,因为流量贵并且传输慢,早年会有 “ 多图预警 ” 这种提示,但后来随着 3G、4G 网络的普及以及流量变成白菜价,平面媒体不仅从少图过渡到了多图,甚至还变成了 “ 全图 ”( 条漫 )模式和 “ 全图互动 ”( 带交互的条漫 )模式。

大多数人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都趋向于使用轻松的方式,只不过在物理层面( 互联网基建 )被限制住了,一旦带宽变得更宽,数据传输速度更快,这些需求将被充分释放。

所以,视频这个财富密码在当下可以说是明牌了。

这个时候可能又有观众姥爷觉得我在放 P,因为大家的生活已经被沙雕短视频塞满了

实际上,中长视频内容领域还可以用 “ 荒地 ” 来形容。

现在要么是长篇幅的段子,要么是长篇幅的旅拍,你们猜还缺啥?

还缺 “ 更有干货 ” 的中长视频,娱乐化和生活化的视频说实话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看多了甚至会让人产生莫名的罪恶感: “ 我这看了一晚上,感觉什么有用的都没得到 ”。

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知识类视频、尤其高密度知识类视频在当下是比较稀缺的。

在这一块,有平台已经很早就开始在悄悄做了前瞻布局。

比如知乎,很多人对知乎的印象是 “ 图文问答 ”,但其实知乎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开始在视频领域做了很多动作。

我之前在知乎上刷到一些人会用知乎推出的文字转视频 AI 工具把回答的内容变成一个简易的视频然后贴在回答的最前面。

当时我还觉得挺不以为意的,但是跟一些最近比较猛的知乎答主交流过才知道,这是知乎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我找到的这个答主叫何帅,知乎的 ID 是 Heshawn,学历可以晃瞎眼,是个有 8 年教龄的数学老师,参与过教育部 2019 人教同步课程录制,还是高考数学的阅卷组成员。

何老师告诉我,知乎的这个文字转视频工具,让他迈出了内容视频化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 8 年的知乎重度用户,他已经是一个有名的大答主了,最近两年他一直有做视频的想法,因为他是做 15-18 周岁教育的,面向的都是 00 后,发现这些孩子更愿意接受视频内容,同时视频内容的表现力更强,比较适合老师讲课。

刚刚好,知乎推出了文字转视频的 AI 工具,他就试了一下,发现效果还不错。

同时,这件事儿让他发现知乎原来在优质视频内容方面是有流量倾斜的,自己的视频回答普遍比文字回答的流量高了不少。

这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开始试着自己拍视频之后自己剪辑,结果第一个自制视频就爆了,拿到 114 万播放。

除了帮大家挑辅导书,他还教大家如何防止粗心所导致的计算丢分。

还会教大家如何在答题卡上科学布局自己的答案,因为他发现很多考生在答题卡上答题布局不规范导致了丢分。

这些干货满满的内容让他获得了不少的播放,而且他也因为这些播放收到了很大的激励,乐此不疲地做新视频,因为他觉得可以把有用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是个很有意义的事儿。

他说,在知乎上转型视频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因为过去 8 年他的所有回答,都可以根据数据去筛选出来,针对性地进行优化,然后做成更易懂易接受的视频。

这个在别的平台是做不到的,因为别的平台没有这么深厚的深度知识内容的积累。

除了知乎平台原生的博主,知乎对视频内容平台的搭建,还引来了生态外的淘金者。

比如,我找到了另一个老师傅,名叫陆林冲,ID 叫 “ 老裁缝陆林冲 ”,以年纪来论的话,我应该叫一声陆叔叔了。

陆叔叔 1982 年跟着家里的亲戚到北京学裁缝,至今已经近 40 了,是行里的老手,曾给央视主持人设计过服装。

60 岁的他,突然跑来知乎一个接一个地发起了视频。

当我问陆叔叔他这么做的初衷之后,陆叔的回答让我很佩服。

他说这么多年做下来,他发现很多人对服装行业都不了解,他经常会跟身边的人分享一下,被分享的人也很爱听。

于是他想,能不能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就冒出了拍视频的想法。

而当我问到他为什么会选择知乎来发视频的时候,他的回答是:

“ 因为知乎有用啊,你想搜什么知识是可以搜到的,不像一些别的平台,想搜有用的东西很容易搜不出来 ”

这是陆叔的原话,知乎的知识生态的确比别的平台要好太多了。

这非常重要,好的内容,一定要放在对的地方去分发。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说过,好内容要给用户 “ 获得感 ”。

比如陆叔的第一期视频是 “ 700 元和 7000 元的西装到底有什么区别? ”

看了之后我才知道服装这个东西有这么多门道,为什么有的衣服卖的贵,有的衣服卖的便宜。

而且陆叔会把衣服拆解开来具体分析衣服的用料到底是不是扎实。

而最后,陆老师的结论是 700 块的西装真的跟 7000 块西装有挺大的差距,关于 “ 几百块衣服能不能穿出几千块质感 ” 这个问题,陆叔的回答很直接:不可能

因为衣服看着有没有质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光泽感、挺括程度、垂坠感之类,这些都跟成本有关。

但是陆叔也表示并不是贵就是好的,要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去挑选。另外,陆叔还会预估一下衣服的成本,让大家自己判断值不值得买,要不要为品牌溢价买单。

比如在评测加拿大鹅羽绒服的时候,他说从成衣品质的角度来讲,他觉得性价比一般,因为市面上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同样品质的羽绒服。

那么至于具体你要不要付钱去买这个衣服,还要看你对他品牌、设计以及售后的认同度,觉得接受就可以卖,觉得没必要就选别家。

这种尽量中立又干货满满的视频,让陆叔的视频很快就火了起来。

知乎用户能喜欢陆叔的视频,就是因为陆叔的视频是有 “ 获得感 ” 的。

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可以让你知道 “ 某些衣服为什么那样设计?”,让你知道 “ 一件衣服的材料成本以及它品牌的价值到底可以高到多恐怖?”,让你知道 “ 白鹅绒和灰鹅绒到底哪个更保暖还是压根就没太大区别?”

甚至,如果你在高考前看到何老师的视频的话,你还有一定概率高考多考几分~

这就意味着,不像刷了一晚沙雕视频之后你会开始懊悔自己浪费人生,在知乎刷视频,你是相当有获得感的。

为了 “ 获得感 ” 这个事儿,知乎升级了一整套内容评价标准和流量分发机制,避免 “ 轮带逛 ”( 不解释了,懂得都懂 )等不以内容质量为主导的推荐出现,现在,他们把 “ 获得感 ” 的思路,赋能给了视频内容。

这样,知乎的视频内容就被建立起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用户看好内容、平台推荐好内容、好内容的作者受到激励进而生产更多的好内容给大家看。

这个良性生态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便你是一个像陆叔一样的知乎新人,只要你的内容足够好,你也可以快速成长。

并且据陆叔的团队说,知乎的官方在维护和扶持优秀作者这方面也做得很好,会提供流量包供作者去重点推自己的优秀内容,还会专项针对账号给出建议,甚至连视频脚本和选题方面都会有相关的人进行帮扶。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讲,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 “ 变现 ”,毕竟不能用爱发电,总是要赚钱的嘛。

何帅老师告诉我,知乎的视频一直有激励,如果播放有 100 万的话,就会拿到大几千块的激励金,这个是额外给到的,你自己还可以主动选择在视频下方加入自选或是互选广告,方便快捷。

你看,有人已经尝到视频这个机会的甜头了,你还觉得这个世界缺少机会吗?

在娱乐化内容盛行的时代,知识含量较高的中长视频是非常稀缺的,也是未来的机会,知乎依托文字时代的硬核知识气氛和良好的社区环境,已经搭建好了视频内容相关的制作、分发、扶持、变现等架构,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闭环生态。

如果你是个心怀志向不甘于躺平的人,我建议你,真的可以试试。

因为,这是一个还没怎么被开垦过的新地带,有很好的未来~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