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中学生上体育课突然晕倒,全班无一人敢扶

谷与妈妈 2024-12-31 14:40:08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的冷漠。

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太多的骗子碰瓷,导致普通人越来越不敢主动对不相熟的人施以援手。在上海徐汇中学,就发生了一件让“冷漠”具象化的事件。

视频中,学生们在操场站成几排上体育课。突然,一个男孩身体摇晃了几下,脸朝下就这样栽倒了。周围同学发现了这一情况,却没有人做出反应。十几秒后,终于有个同学小心翼翼地举起手,示意老师有同学晕倒了。体育老师才慢慢地走过去。查看了男孩的状况之后,又慢慢走着离开了,可能是去寻找医疗救助。这时,晕倒的男孩已经慢慢坐了起来,但看起来仍然非常不舒服。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有一位成年人全程站在孩子们旁边低头玩着手机,同学跌倒了竟然连头也没抬一下。无论是同学们的犹豫,还是老师们面对自己学生晕倒时毫不着急,都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似乎毫无善意的关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与人之间都变得如此冷漠呢?

损失厌恶:扶与不扶?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广受网友讨论的问题:“扶还是不扶”。从道德层面上来说,相信大家都愿意扶一下跌倒的老人。但随着“扶”老人之后敲诈勒索事件的频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扶。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指的是面对同等的收益与损失时,人们往往更难以忍受损失。

实验中,人们宁愿选择无风险的获得3000元,也不愿意去尝试有80%概率可能获得的4000元。在现实情景中,扶老人并不会受到奖励。万一被敲诈勒索,反而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近日,有一则新闻恰恰回答了为什么大家不敢去扶老人。

视频中,一位老人跌倒在路边,没有一个路人敢扶,生怕老人是碰瓷的。原本以为“不扶”就没事的路人,事后却遭到了老人的儿子上门索赔。这位儿子声称,“你要是第一个扶,别人也就扶了,所以这钱必须你出。”面对如此胡搅蛮缠的儿子,网友纷纷表示,“有这样的家人,还好没有去扶。”

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多管闲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出门遇到危险,许多家长都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也不要答应陌生人的请求。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是不会向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求助,除非另有图谋。

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不多管闲事”的观念。上海徐汇中学这一事件中,一方面,孩子们刚刚升了年纪,周围都是新认识的同学。可能是由于胆怯的缘故,所以才在心中产生了迟疑。另一方面,事件中的孩子刚刚六年级,不知道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加上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因此才会没有及时做出反应。

在心理学中,有则效应叫做“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围观的人越多,每个人出手相救的可能性就越低。这是因为,大家都抱有“我不救,自然会有别人去救”的心理,这便是“责任分散”现象。尤其是当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心里便会十分犹豫。更何况,孩子在学校晕倒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老师。

冷漠的社会,究竟是谁的错?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新闻:扶老人之后反遭敲诈勒索;女子陪同孕妇回家惨遭奸杀。这些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受害者往往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他人,结果反而惨遭敲诈或者杀害。这不禁让普通人产生疑问:好人真的会有好报吗?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好心的举动,反而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祸端。因此,大多数人便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毕竟,“不管闲事”只是道德上有点谴责,“管了闲事”轻则破财,重则把自己都搭进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救”是情分,“不救”是本分。甚至有网友表示,一旦去帮助了陌生人,心里就要做好损失几十万的准备。

社会过于冷漠,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太多别有用心的人对“善意”的消耗。我们并非不想帮助陌生人,只是不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自己的善意。

0 阅读:145
谷与妈妈

谷与妈妈

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式,助力宝爸宝妈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