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行测重要的是要刷题,这无疑非常正确,却也不非常准确,一是要掌握正确的刷题方法,要不然再多的数量叠加,也难以实现质变;二是要总结规律办法,举一反三,能够迅速掌握一类题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真题:
从对技术与知识关系的梳理以及互联网技术自主性的趋向来看,未来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中应该注意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使研究者从沉浸其中的技术系统中跳脱出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对待技术体系,避免成为因互联网自主性导致社会失序的推手。对此,唐·伊德指出,“正是因为太熟悉, 我们不仅忽视了由技术系统进行批判性反思的需要,而且也忽视了从这种批判性反思中获得的结果”。因此需要从一个超越的角度来对待围困我们的技术社会。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 .新闻传播学重构有技术与知识双重困难B . 新闻传播学重构必须正确对待技术体系C .新闻传播学重构要 梳理人与技术的关系D .新闻传播学重构要重视互联网的自主性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解题方法,我们通过申论“四维一体”(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的方式分析题干的行文逻辑和突出重点,这一步比较麻烦,初学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练习,也不要害怕麻烦,觉得反而浪费时间,只有这样分析清楚了,你做题才可以不是靠感觉猜,毕竟感觉很容易出错,尤其是考官喜欢挖坑的时候。
通过三个句号,我们能迅速将文段分为三个部分,然后分别思考三个部分说什么。
首句关键词,联系文段迅速定位“四维一体”,诶,发现文段中明确表明这是“问题”,并直接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其他的表述不重要,我们此时要在纸上划线的,一个就是关键词“问题”,一个就是问题的具体内容“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这些说起来很长,但是你掌握方法后,就是画两条线的事,很简单。
再分析第二句,作者引用了“唐·伊德”的一句话,这个人说,不仅忽视了……而且忽视了……,我们一看,明显就是说不好的,迅速定位“四维一体”,这不就是不利影响吗,为的就是说明为什么要重视首句提到的“问题”,就是一个说理部分。具体到执行,标记“原因”二字即可。
最后我们看尾句,因此……,这个此字很奇妙,留在末尾我们重点再讲讲,回到这个句子的分析,就引出了我们的对策,你标记上“对策”二字,再把对策的具体内容划上线,也就是“从一个超越的角度来对待围困我们的社会”。
以上说的标记、划线更多是体现在你练习的时候,等你真正熟悉了以后,尽量不要再写标记,因为写字需要时间,划线仍然是可以的,将问题的具体内容、对策的具体内容划下来,后面思考也能快速定位。
综上,我们的文段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行文逻辑,所以重点就是我们的对策部分,我们找到对策“从一个超越的角度来对待围困我们的社会”,或者是其同义替换就可以。
然后我们再来看选项,A选项是问题(困难是问题的同义词),显然不能选;B、C、D都是对策,但没有一句话是跟我们对策原文“从一个超越的角度来对待围困我们的社会”是一致的,那怎么办?我们要想到,这句话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从超越的角度解决问题,那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首句明确讲了,问题就是“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答案马上就出来了,只有C提到了人与技术。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定位答案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人与技术的关系”、“超越角度、技术社会”等关键词标记出来,而不管任何逻辑和解题思路的话,有一半几率做对,错的一半是选B去了,B也是对策,也有技术体系关键词。
那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为什么不能选B,其实认真来说,B是没有错的,我们确实需要正确对待技术体系,如果没有C,我们是可以选B的,而在有C的情况下就不行,因为B太泛泛而谈了,正确看待是怎样看待,指代不明,C更加具体,所以优选C。
上面这些都是讲的正确的刷题方法,我们刚开始可能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能够保障正确率,不会没头绪,也不会掉坑错选B。下面我们说一说总结经验:
第一,措施优选具体的,具体分析参考上面所写的“为什么不能选B”。
第二,提问方式为“意在强调”优选措施,言语的主旨概括提问分为“意图类”和“概括类”,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意图类可以赶紧选一个对策走人,但是这并不非常保险,因为对策有可能是错的,当对策错误或是不准确时,我们就要排除对策,选概括选项。
第三,用好“此”字,此是一个指代词,指代前面说的内容,它所接的内容,有很大可能是文段中心句,尤其是“此”在尾句的话,这个概率就更大了,所以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