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电视“芯”慌了吗?海信E8QPro这项技术让国产画质弯道超车

科技浪子M 2025-04-19 12:59:45

当消费者走进家电卖场选购电视时,往往会陷入参数与体验的认知漩涡。在液晶电视领域,参数配置的竞赛持续多年,从背光分区数量到峰值亮度数值,从广色域覆盖率到刷新率指标,这些直观的数字确实为选购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当我们驻足在琳琅满目的电视墙前凝视画面,总会发现参数相近的机型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质感——有的画面层次分明却略显生硬,有的色彩浓郁却缺乏真实感,有的动态流畅却丢失细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在于参数表无法量化的核心技术:画质芯片。

要理解画质芯片的价值,首先要破除“硬件决定论”的思想钢印。显示技术固然为画质表现划定了物理边界,好比2K分辨率面板无法凭空创造4K内容,但如何在现有显示硬件中挖掘更多视觉潜能,正是画质芯片存在的意义。以当前主流的4K电视为例,当缺乏原生4K片源时,真正考验厂商实力的不是面板参数,而是将1080P或更低画质转化为接近4K观感的重构能力。这种将低分辨率内容提升至高分辨率的“无中生有”,正需要依靠画质芯片的算法与算力支撑。

早期电视行业普遍采用公版芯片解决方案,这类芯片如同智能手机领域的骁龙处理器,为不同品牌提供标准化算力支持。就好比去年机芯版本推到当时最新的联发科MT9653芯片,它集成的MEMC运动补偿、AI场景识别等功能确实推动了行业基准线提升,但同质化方案也让产品陷入“千机一面”的困境。当所有品牌都在使用相同芯片时,硬件参数的堆砌更像是在既定框架内的有限改良,难以形成真正的技术突破。

在公版芯片导致的同质化竞争僵局中,少数具备技术积淀的品牌选择突破桎梏 —— 与依赖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厂商不同,全球仅有索尼、三星、海信三家企业具备独立研发液晶电视画质芯片的能力,它们以差异化的技术路径打破了“千机一面”的行业困局。三者技术路径各有侧重:索尼 X1 芯片依托电影工业级色彩标准与 XR 认知算法,以特丽魅彩 Pro 技术实现专业级色准并模拟人眼视觉焦点;三星量子点处理器通过量子点矩阵与神经元 AI 算法结合,达成超高峰值亮度、广色域覆盖及动态增强表现。而海信E8Q Pro搭载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首次实现了“光色同控”,与传统画质芯片拉开了代际差距。

传统画质芯片受制于运算架构限制,往往只能对亮度或色彩进行单一维度优化。海信E8Q Pro搭载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率先实现了对光线与色彩的精准同步控制,并且将灰阶控制升级⾄26bits、颜⾊管理精度提升⾄15680点位。这种多维度的精准调控,让海信E8Q Pro在展现夕阳时,余晖中的云层渐变不再呈现色彩断层,播放足球比赛时,绿茵场保持稳定的色彩饱和度,甚至在呈现暗夜场景时也能清晰呈现黑衣刺客的纹理细节。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信芯AI画质芯片 H7 在硬件架构上的革新。相较于前代产品,其 CPU 单核性能跃升 40%,场景识别与适配能力分别提升 70% 和 100%,这种算力飞跃让实时画质优化成为可能。在面对明暗对比强烈的复杂画面时,芯片可快速完成光谱分析并动态调整 Mini LED 背光的控光分区,既保留高光区域的锐利细节,又不丢失阴影部分的层次纹理。这种毫秒级的动态响应,配合 AI 动态超解像 Pro 技术,甚至能将低码率流媒体内容修复至接近原生 4K 的质感。

在动态画面处理领域,信芯 AI 画质芯片 H7 展现的“背光与图像的 0 延迟响应”更令人惊叹。在海信E8Q Pro呈现高速运动的体育赛事时,观众能清晰看到高速物体运动时的细节纹理。在播放包含大量快速切换动作的影片时,既能保留画面的原生质感,又赋予激烈动作场面电影级的流畅体验。

支撑这些技术突破的,是海信二十余年如一日的芯片研发积淀。时间回溯到2005年,当中国彩电年产量突破7000万台却完全依赖进口芯片时,海信首枚自主视频处理芯片的诞生,不仅终结了“缺芯之痛”,更迫使同类进口芯片价格从每枚13 美元下降到5 美元。这种从0到1的突破,在随后的芯片迭代中持续深化:2015年首颗4K画质芯片实现动态对比度突破,2019年“叠屏”芯片开创控光新时代,直至如今的信芯AI画质芯片H7完成AI算力质的飞跃。五次斩获"中国芯"大奖的历程,记录着这家企业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的蜕变。

站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当下,海信的芯片研发之路愈发彰显战略价值。当显示行业陷入硬件参数内卷时,海信E8Q Pro用信芯AI画质芯片H7证明了画质优化仍有巨大想象空间。这种创新范式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极致的视听体验,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树立起中国智造的新坐标。真正的好画质不应该被参数定义,而要用眼睛来感受。在信芯AI画质芯片H7的驱动下,这种追求极致的视觉哲学,正在每个家庭的客厅里绽放光彩。

0 阅读:0
科技浪子M

科技浪子M

认真,客观,做一个有态度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