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梅花易数”,许多人会立刻想到宋代大儒邵雍(邵康节),认为这是他的独创绝学。但若翻开历史的尘埃,便会发现:梅花易数的根源深植于汉代,是汉易的遗法,是京房、管辂等术数大师的智慧结晶,后托名“邵雍”,汇集成书后,流传于世。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诞生了“象数易学”,更催生出大量占卜秘术。当时朝廷设有“太卜”官职,专司占卜国运、天象,而民间术士则将《周易》与天文、历法、五行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预测体系。
京房(西汉易学大家)的“纳甲筮法”便是典型代表。他将天干地支、五行生克融入卦象,创立“八宫卦”体系,让《周易》从哲学理论落地为实用占卜工具。传说京房能通过卦象预言地震、日食,甚至自己的生死,其术法之精妙,已隐约可见“梅花易数”中“万物皆可成卦”的影子。
管辂(三国神算)更是将汉易占术推向巅峰。《三国志》记载,他见山野间一少年,仅凭对方走路的姿态便断其“三日内必亡”;又曾拆解“酒”字预言宴会凶案。这种“见微知著”“触机成卦”的思维,与后世梅花易数的“外应取象”如出一辙。
可以说,梅花易数的核心逻辑——以象取卦、以数推演、触机而断——早在汉代已具雏形。
《易学四同》:“《梅花数》从上起卦,据数轮爻,略不及阴阳消长之机,进退存亡之道,与邵子所精加一倍之学大异,而宋元间名儒皆未之及,意其为元末之书。但此法颇似魏管辂所断之占,大抵为京管之遗,汉魏以来,皆用其术,而后人秘之不传,至于日久乃文其说,美其名而假重于康节也。”
宋代邵雍著《梅花易数》,因书中记载了大量生动案例(如“邻人借斧”“观梅占雀”),被后世奉为梅花易数鼻祖。但细究其理论内核,处处可见汉易遗风:
“心动成卦”与汉代“天人感应”邵雍强调占卜需“心有所感,触机而发”,这与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一脉相承。汉人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心相通,占卜的本质是捕捉“天机”与“人心”的共振。
“体用生克”暗合京房“世应”梅花易数中的“体卦”“用卦”对应主客关系,生克推演实为汉代“世应飞伏”理论的简化版。京房早将六爻分为“世”“应”,通过爻位关系断吉凶,邵雍则将其提炼为更直观的二元体系。
“外应取象”源自管辂“触机占”管辂擅从环境细节捕捉卦象:见飞鸟过而断行人至,听童谣而测战事凶吉。邵雍在《梅花易数》中记录的“见老人忧色占病”“闻鸡鸣断失物”,正是对这类古法的延续。
为何被误传为邵雍所创?这恰似《黄帝内经》非黄帝所著,《周公解梦》与周公无关——文化传承中,集大成者往往被冠以创始之名。
今天研究梅花易数,不应止步于占卜吉凶,更需看到汉代易学“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
它用卦象解构世界,揭示万物关联(如“乾为天、为君、为首”);
它以数理推演规律,暗含朴素系统论思想;
它强调“观物取象”,与现代心理学“潜意识投射”不谋而合。
“易经”真正的智慧从不会过时,它只会在时光中沉淀,等待后人重新发现。《梅花易数》跨越千年的传承,恰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鲜活注脚。
作者简介:
陈勇臻,字“蕴观”,号“清鑫居士”。祖籍利津,现定居淄博。
民革党员、周易学者;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文促会易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淄博市周易研究会会员。2019年创立“自我实现宗派-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