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内娱流量仿佛集体上了培训课。
课表写着五个大字:攻陷年代剧。
从杨幂去年的《哈尔滨1944》,到今年还没上已经嘘声一片的《万物生》。
从《小巷人家》“打坏一锅汤”的范丞丞,再到沈月客串5.9分的《六姐妹》。
要问流量对年代剧有什么用。
只能让人联想到那一金句——

年代剧的优点大概率和流量无关。
但缺点,他们往往是最大公约数。
今天不妨一起看看——
《北上》

01古早偶像剧
这是继《人世间》《繁花》之后,又一部改编自茅奖获奖作品的剧。
原著是一部讲述运河儿女百年挣扎的史诗级作品。

剧版缩小了历史格局,聚焦于千禧年运河边的一群少年。
展现他们的青春成长,及其家庭百态。
花街上的邻里温情,颇有「国产《请回答1988》」的潜力。


而且,不同于大多数年代剧,拍老一辈人的故事。
这部剧回到了属于90后的年代。
能看到老版QQ、百度贴吧、超女李宇春等熟悉的时代元素。
照理说,此剧会唤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掀起一波回忆杀。


哪知,追后,大感失望。
年轻一代的故事,依然有着古早偶像剧的影子。
白鹿演的女主,像以前言情剧中的「平凡女主」。
长相普通,成绩不佳,还总是笨手笨脚,成天被揶揄。
但是善良、好打抱不平、人缘好。

青春期春心萌动,暗恋青梅竹马的男主。

欧豪饰演的男主,是个不爱学习但头脑聪明的叛逆少年。
花街这群从小玩到大的孩子帮,基本以他为核心。
他身边总是跟着两个性格各异的好兄弟,和被当成兄弟的女主。
「男主+小团体」的设定,有种「F4」既视感。

剧中还有个「完美」的女二。
出身不幸,但貌美、聪慧。
和女主是亲如姐妹的好友。

她对男主也暗生情愫。
但看出男主对女主的感情,也不忍心伤害朋友,只能暗自心碎。
让人想起以前的言情剧中,无可挑剔却偏偏爱而不得的女二。

父母一辈的群像戏,则像早年八点档肥皂剧。
始终围绕家中大小矛盾展开强烈冲突。
出轨、误会、经济困境导致的婚姻危机;
强势婆婆和窝囊丈夫导致的婆媳大战;
财产继承引发的兄妹纠纷……
狗血要素齐全。

角色设定也都是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比如,女主那踏实但不善言语的父亲,善良但性情火爆的母亲。
日常斗嘴,但又感情深厚。

男主父亲以前开船,如今因为运河路被高速路取代。
没了用武之地,整日无所事事,夜夜酗酒。
母亲则为生计奔波,尝尽苦头。

女二的原生家庭则是典型的负面教材。
父亲早年去世,继父偷看她洗澡。
母亲生了弟弟后抛下她,后又去做了传销。
她只能和忠厚善良的奶奶相依为命。

说好听点,这是在演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实际上,不过是家庭狗血+青春疼痛。
无论上一代还是下一代,都在戏剧冲突上用力过猛。
02画皮不花骨
老实讲,《北上》的皮相说得上超群。
取景、布光、摄影、调度无不是一流大手笔,相比之下《小巷人家》的一房两户不免显得狭窄闭塞了。


但再细细摸它的骨相,却又觉得不咋对劲。
《北上》是由徐则臣所著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来,说是改编,实则等于重写了。原著中分量很重的清代历史线成为剧版的遥远背景板,而后人寻根、重聚、归乡的脉络则直接消失,因为这些人物干脆被安排成了从小的邻居。
哪怕将剧版《北上》视作一个独立故事,它仍在很多层面不尽如人意,至少不尽如我意。
如果说年代剧的精髓是沟通历史和现代,描绘我们的来时路,那《北上》在两方面都尚有不足——
之于历史感,它的笔触过于草率,空有氛围而无扎实感。
之于现代性,它的意识太刻板,撑不起进步、发展的主旨。

烟火气是什么样的?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夫妻被迫把树围进新房,与自然同眠,是烟火气。

《光阴的故事》布景堪称简陋,整个街区都是纸板墙、塑料花,可也不影响它骨子透出旧时光的温柔。

相比之下,重工重本的《北上》完全有理由做得出色。
运河边有一群发小,几个调皮男孩+一个假小子,经典配置。
后来又新来了一个混血儿,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启了故事篇章。

为了把这个跨时代的长篇故事讲得可信,《北上》可谓不惜成本。
一家作为背景的光碟铺,每张海报都看得出是精挑细选的,从周杰伦、《胭脂扣》到《泰坦尼克号》,无不紧扣时代背景;

网吧的荧幕上,细心布置跑跑卡丁车、魔兽世界抑或古早版的QQ界面,精准呈现千禧年风味;

连主角房间的墙壁,也是蒙奇奇、《仙剑1》和《最小说》的天下。

80、90后的童年和青春,至此算有了高清版。
只是,《北上》的氛围感几乎只限于静态画面,或是一些串场的镜头。
光束总是会以最恰当精准的角度为人物描上金边,时间瞬间放慢脚步。

而只要动态再多那么一点点,整个场景就会立刻坠入鸡飞狗跳的深渊。
孩子辈的,一句不合随时随地动起手来。


大人辈的,依据被原生家庭吸血、职场废物男家暴、妈咪出走追梦等不同主题,全天候爆发争吵斗殴。



我没办法用文字把这几家人的情况一一说清,但其实也没必要,大体上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剧本,矛盾的核心始终是“钱”,同时伴随着各种中式家庭常见的症候。
“吵”不是问题,我们记忆里的旧时代就该是热闹的,问题是吵也应该吵得合宜,而非瞎闹腾一通。
03年代剧,不该是流量演员的少年宫
从去年王一博的《追风者》开始,流量演员主演年代剧,就变成了一个极容易被盯牢的靶子。
角色什么人设,人物出场多久,在主角团中是什么位置,咖位够不够扎实,成了粉丝从一开始就要操碎的心。
相比之下,演员更应在意的表演难度和故事立意,反倒成了其次。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个词吗?
错位。
就《北上》而言,错位可以是剧本的松散,群像的悬浮。
也可以是流量主演之于正剧本身,两者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一个1+1<2的惋惜局面。
但往大了说,真正的错位又在哪里呢?
打开《北上》的豆瓣评论,你会发现两种现象。
疯狂的五星。
排名靠前、赞也高,但它们往往都绕不过某个具体的人名,像一种充满人机味的彩虹屁。



而一星呢?
同样情绪饱满,但基本也不是针对剧本内容或表演细节,也是瞄准具体的人。


应激。
是目前观众对流量参与正剧最绕不开的反应。
纵观过去几年,有多少流量演员参演年代剧、抗日剧、刑侦剧,又有多少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画龙点睛?
六分七分已经是得来不易,还有一些四五分的典型反例。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是真正想要参与到创作的年轻演员,还是愿意力排众议启用流量明星的班底,留给他们的圈口都日益缩紧。

偶像不是不能走出偶像剧。
但问题是,我们不希望那些维度更大,范围更广的作品,成为流量演员们一个隔靴搔痒的戏路跳板,或是阅后即焚的试错耗材。
聊到《北上》,但也不止于《北上》。
纯粹是在看完一部新剧后,想发自肺腑地说些私人的话。
错位,远不止是一部剧。
更或许是我们面前的这个市场,许多的搭配,往往也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骂流量已经厌倦了,吐槽演员也不够新意。
但是呢?
所有东西都会成长,包括市场也是一样。
那么,就希望下一部、下下部。
能让我们看见某个演员的不一样,某个搭配能令人惊喜,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空洞,夹杂着令人不知所措的尴尬,让回味情怀的年代剧,变成老调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