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情开始总是很难,坚持下去可能更难。但我想说,先上路再说。因为,在路上,已胜却无数。
我喜欢读书,常常拿到一本书爱不释手,为它不惜把自己熬成“熊猫眼”。记得狄金森在诗中写道“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能像一页诗句,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事景物是我们能够尽览的,唯有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克服地域阻碍,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走进书的世界,我们可以“一览群山,尽赏风情”,开拓眼界,丰富自我。可见,书可以为我们的生命加锌补钙,赋予我们作为教师的才气、锐气和底气。可我喜欢的只是文学类书籍。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书,我从来都是翻都不愿意翻,甚至只一面之缘便将其打入“冷宫”。
因为要推行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革,最近,逼着自己读布卢姆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一开始磕磕绊绊读过一遍,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又读了一遍,可谓一知半解。我想,这些书或许就是为学术研究而生的吧?一般人真读不懂,也没有必要读懂。可当我在撰写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遇到问题时,在张爱军博士的建议下,再次拿起这本书,发现里面有些知识对我是很有用的。于是对这本书的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这两章的内容进行精读,收获甚多。再后来,为了让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动起来,尝试着读一些专业的书,我给老师们布置了读这本书并作思维导图的任务,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做思维导图,还要能够结合实际讲清自己的思维导图。或许,逼别人也是变相地逼自己读书吧,因为我也是任课教师中的一员。组长给我分配了阅读第二章并做思维导图的任务,而这一章前面也是囫囵吞枣似的读了一点,所以我又拿起书认真读了两遍。
周六下午,利用2个小时的时间,逐字逐句理解意思、对标自己的教学、梳理思维导图,当一份知识结构图梳理完之后,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专业的书真的需要忍得住苦涩、耐得住寂寞,一点一点啃食、一段一段攻克,但当自己获得成长的时候,便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知识作为职业的底色,需要更多的专业学科知识作为职业的亮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教育,站在更深的层次去践行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扎实奠基,为自己的专业尊严凝聚底气。原来那些所谓的读不懂、学不会、做不到,都不过是为自己不想做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教研组把他们的思维导图交了上来,看看大家的思维导图很是感慨。为老师们的敬业态度而欣慰、被老师们的才气智慧折服,也被老师们不畏困难、勇敢创新的精神而感动。
或许,我们还只是停留在梳理知识点层面,我们还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但只要有这种态度和精神,我们便会成为知识的应用者、创造者。读下去才可能读进去、读深入才能读出来,再长的路,只要在路上,一步一步总能走完。一个人可能会孤单,一群人走便会走得更远。越是难走的路越需要众志成城,越是艰难的事越需要咬牙坚持、百折不挠。
生活即是一场漫长的远征,有的人一直走在路上。无论是奔跑还是蹒跚,“在路上”这三个字,本身就已经超越了驻足和彷徨。只有当你启程,人生才会充满无限可能。所以,走下去吧,不要犹豫、不要徘徊、走过山重水复、走过荆棘泥泞,总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作者:崔卉萍——杭锦旗亿利东方学校
202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