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工程建设的旧档案中,发现了一份1971年的干部任命文件。
这份编号为"安二(71)革政字第21号"的任命通知,完整保存着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印记。让我们透过这份泛黄的文件,触摸到三线建设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十堰三线建设图景
【以下是文件原文↓】
最高指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 * *
安二(71)革政字第21号
五七安装二团核心领导小组
关于干部任职的通知
三营运动领导小组:
经团核心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迟洪程同志任九连连长,蒋世泽同志任九连付连长;
燕长友同志任九连指导员,韩永生同志任九连付指导员;
崔月中同志任十连连长,王守爱、司金辉同志任十连付连长;
张兰祥同志任十连指导员,丁全庆同志任十连付指导员;
刘希纯同志任十一连连长,庞光景同志任十一连付连长;
郝尚荣同志任十一连指导员,杜春海同志任十一连付指导员;
林景山同志任十二连连长,王吉泰同志任十二连付连长;
白忠孝同志任十二连指导员;罗茂全同志任十二连付指导员。
建工部五七第二安装团革命委员会(公章)
一九七一年五月十日

原始文件手机拍图
一、文件的时代背景
这份文件诞生于中国三线建设关键时期。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央作出"备战备荒"的战略部署,位于鄂西北山区的十堰被选定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东风汽车公司)建设基地。安装二团正是从内蒙古包头市的建工部八局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赴十堰的建设队伍之一,承担着汽车城建设的重大使命。
文件中的"五七"前缀源自1966年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体现了当时"把各行各业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军事化编制的"团-营-连"体系,既符合战备需要,也便于集中力量开展大规模建设。
二、文件特征分析
1. 特殊时代印记:文件使用"革政字"编号,"核心领导小组"的称谓,以及企业建制公章中"安装团"的表述,都带有文革时期的行政特征。
2. 军事化管理体系:四个连级单位(9-12连)的军政双主官配置,印证了"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每个连队配备连长、副连长与指导员、副指导员。
3. 标点符号特征:文中交替使用冒号、分号、数字符号作为分隔符,反映了当时公文格式尚未完全规范化的特点。
三、建设者群像
文件中记载的16位干部,来自天南地北:
- 迟洪程、林景山等连长多为技术骨干。
- 燕长友、白忠孝等指导员多由政工干部担任。
- "付连长""付指导员"的称谓是"副职"的特定时期写法。
这些建设者告别草原钢城包头,转战鄂西北山区。在"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下,他们住芦席棚、喝地沟水,用扁担箩筐在丘陵沟壑间建起了现代化汽车城。
四、历史价值
这份文件是研究三线建设的珍贵资料:
1. 印证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历史事实。
2. 展现了特殊时期工业建设的组织形态。
3. 记录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的关键力量。
4. 保留了文革期间公文格式的原始样本。

十堰城区
如今,湖北省十堰市已发展成为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而这份泛黄的文件,正静静诉说着当年十万建设者"战天斗地建二汽"的峥嵘岁月。
那些在文件中留下姓名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他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建设丰碑上。
据查证,文件中的前辈基层干部们,后来都为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安装公司职工,退休后都生活在十堰市。目前健在的仅三位,其他均离世。
谨向三线建设的老前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