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农业十分重视,每年的祀农大典也堪称宫廷版的五一 “劳动节”。这场仪式在古代延续了近三百年,不仅是皇权对农耕历史的传承,更是帝王躬耕的治国谋略。
祀农大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的籍田礼,但完成跨越式的制度革新却在清代。康熙皇帝将一直传承下来的籍田礼革新为“亲耕礼”,规定皇帝必须亲自扶犁耕作,宣告着之前“表演味”十足的做法行不通了。雍正年间更是将亲耕写入《大清会典》,使其成为国家大典,可见当时对农业的重视是自上而下的。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对仪式又进行了更为精细化的改革,他命人绘制《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将亲耕场景跃然纸上,后世可以依照上面的图画开展农事。
画作中,雍正皇帝头戴朝冠、脚踏朱履,在百官簇拥下扶犁耕地,身旁的老农则神情专注,整幅画作展现出君臣共耕的美好画面。
皇帝之所身体力行地做这些,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一举动践行他独特的治国谋略。康熙皇帝曾主持绘制《耕织图》,以46幅图画展现从浸种到入仓的完整农耕过程,这些图画的背后,是帝王向臣民传达重农思想的良苦用心。
《胤禛耕织图册·收刈》页(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因为有了父亲的“示范”,雍正皇帝也命人绘制了《雍正耕织图册》,不过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将自己扮成了农夫的形象。画中的雍正皇帝头戴斗笠、手持锄头,身旁的嫔妃则身着布衣采桑。看似有种搞怪的成分,其实是为了打破帝王高高在上的形象,进而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在清代的祀农大典中自然也不缺有趣的传闻故事。其中,相传在乾隆年间,一次皇帝亲耕时,耕牛突然受惊,拉着耕犁奔跑。随行的一众大臣惊慌失措,唯有60岁的刘墉沉稳上前,拉住缰绳安抚耕牛,化解了这场危机。事后乾隆特赐刘墉“护耕功臣”匾额,以示嘉奖。
《耕织图》瓷板书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众多皇帝当中,道光皇帝是将亲耕礼推向极致的一位,他不仅在先农坛亲耕,还在圆明园开辟“一亩三分地”,命皇子们每日参与耕作,亲自体会农耕的辛苦。据《清史稿》记载,皇四子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因祀农成绩优异,深得道光皇帝喜爱。
道光皇帝如此费心费力的重视祀农大典,在当时也取得了不错的影响,皇室亲耕的消息传遍全国,地方官员也受其影响纷纷效仿,设立先农坛,举行仪式。
《绵亿耕织图册》(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皇帝亲耕的同时,还会做技术推广。其中,康熙时期培育出的“御稻米”,就是通过祀农仪式展示后得到了推广,进而促成了双季稻的种植。乾隆年间编纂的《授时通考》,将农耕方面经验总结汇编成册,发放全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不过,随着清朝覆灭,祀农大典也逐渐成为了历史,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深藏在故宫的典籍、画作来了解那段历史。
备注:
本文内容以官方及网络资料为基础,在细节创作上适当地发挥了一些联想和创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