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从“冰城”到“尔滨”,“双亚冬之城”的29年传承

雷朝晖呀 2025-02-19 08:28:42

那年的哈尔滨还没有网红打卡点,松花江边的游客寥寥无几,可如今的冰城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向往的冰雪天堂,这座城市用了29年时间完成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蜕变。

亚冬会的记忆总是和吉祥物联系在一起,1996年那个憨态可掬的豆豆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第一次国际赛事的欢乐,当时的哈尔滨还在为如何办好一场国际赛事而焦虑。

那时候的组委会工作人员每天都在为各种突发状况忙得团团转,因为没有经验,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反而让整个筹备过程充满了期待和激情。

松花江边的街道上挂满了亚冬会的横幅和标语,市民们都在谈论着这场即将到来的盛会,虽然当时的条件有限,但是大家都想尽一切办法让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感受到哈尔滨的热情。

冰球馆的变迁或许是最能说明这座城市发展的例子,从当初的一万多平方米到现在的三万多平方米,不仅仅是面积的扩大,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

那时候的冰球馆里连基本的暖气设施都不完善,观众们看比赛时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但是依然挡不住大家对冰球运动的热情,每场比赛现场都是座无虚席。

如今的冰球馆已经装上了智能化的制冷系统,观众席上也安装了舒适的座椅,就连运动员的更衣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训练设备,这些改变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进步。

亚布力的雪道见证了两届亚冬会的风云变幻,当年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们甚至要背着雪往山上运,那种艰苦却充满干劲的场景至今让人难忘。

现在的亚布力已经有了先进的造雪设备,再也不用担心雪量不够的问题,但是工作人员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却一直没有变,他们依然在默默地守护着每一条雪道的安全。

雪道旁边的缆车也从最初的单人座变成了现在的豪华观光厢,游客们不仅能享受滑雪的乐趣,还能在空中欣赏到美丽的雪山风光,这些变化都让亚布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滑雪胜地。

新一代的志愿者们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他们中有大学生也有医生,有教师也有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服务着这届亚冬会。

在主媒体中心,年轻的志愿者们用流利的外语为来自各国的记者提供帮助,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这座城市国际化程度提升的一个缩影。

有些志愿者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选择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春节,他们说这是一种光荣,能够参与到这样一场盛会中,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座城市因为冰雪运动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升级,从冰雪装备制造到文创产品设计,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街边的小店里摆满了亚冬会的文创产品,不仅有吉祥物玩偶,还有各种具有创意的冰雪主题商品,这些都成为了游客们喜爱的纪念品。

酒店、餐厅、交通等服务行业也因为冰雪经济的发展而受益,整个城市的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升,这让哈尔滨真正成为了一座国际化的旅游城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