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炸开慈禧墓,抢走夜明珠,如今文物在哪?

刘茫说娱乐 2025-04-20 00:55:26

1928年7月,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阵剧烈的爆炸声,打破了这里原本的平静。军阀孙殿英的部队,动用炸药,将慈禧太后以及乾隆皇帝的陵墓炸开了。

无数珍贵的东西,被抢得一干二净,这场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的盗陵事件,成了中国近代文物史上难以轻易抹去的伤痛。清东陵作为清朝皇家陵墓的典型代表,究竟藏匿了多少宝物呢?军阀为何会将目光锁定于此地呢?这些文物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漂泊不定呢?

清东陵在燕山的南边山脚下,从1661年起,便开始慢慢进行建设,一共花费了247年,才全部建好。它是中国现今仍存在的,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皇家帝王陵墓群之中的一个。

乾隆皇帝的裕陵,其地宫内部雕刻得极为细致,墙壁上刻着佛教方面的图案,一幅一幅的,居然跟活的似的,非常生动地展现了清朝雕刻艺术那超棒的成就。

慈禧的陵墓那可是更为奢华了,大殿的柱子呢,用的是极为珍贵的黄花梨木,天花板上那金龙图案呀,全是通过黄金粘贴上去的,就连地砖也都是经过特殊工艺烧制而成的,敲起来能发出声响呢,断开之后其内部却没有气孔。

陵墓里陪葬的文物,价值极为高了。从乾隆墓挖掘出的玉器中,包含了多种类型,比如“玉如意”,“玉碗”,“玉璧”等。这些玉器,其材质挑选甚是精良了,制作工艺亦十分精湛了,有些上面竟还刻有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诗文。

书画作品里,有许多历代名家的真迹呢,像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有摹本。金银器包含着,金缕玉衣呀、金佛啦、金质酒器之类的,慈禧的那套金缕玉衣呢,是由几千片和田玉构成的,所用的金丝,其重量超过了2000克。

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在民国初期,政权持续地更替着,清东陵遭遇到了极大的危机。当时的那个政府,整日忙着打内战,压根就没有过多地去着手制定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此段无需修改,已满足所有要求

清东陵原本是有专门的守陵机构的,而且清朝灭亡之后,守陵的那些人没了俸禄,管理也就越发地松懈起来。各地的军阀各自把着一方,对陵墓的监管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这种情形,就给后来的盗陵事件埋下了隐患。

孙殿英当时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其部队驻扎在河北遵化这一带。而且他的部队一直缺少军饷,装备也很不佳,整日都因为钱财,这般事情而苦恼不止。看到清东陵中有着如此之多的宝藏,他竟然萌生出了坏念头。

而且孙殿英以前出身绿林,还参加过反清活动,对清朝统治者有一些仇恨,这种仇恨也成了他盗陵的一个心理因素。他觉得盗掘清朝皇陵既能解决军饷问题,还能借着“革命”的名义迎合当时的反清思潮,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

1928年7月,孙殿英借口军事演习,封锁了清东陵周边地区。部队先盯上了慈禧陵,用炸药炸开了地宫的入口。

一进地宫,士兵们就被眼前的宝贝,惊呆了。他们疯狂地,抢夺着各种文物,将慈禧的金缕玉衣,扯了下来。甚至为了拿到慈禧嘴里的夜明珠,把她的遗体,都给破坏了。在盗掘乾隆陵时,由于地宫结构复杂,他们依然,使用炸药,致使地宫建筑,严重受损,许多精美的雕刻,都被毁坏了。

盗陵事件曝光之后,全国上下,皆极为愤怒,众人皆强烈要求,严惩孙殿英。国民政府组建了军事法庭来进行审判,不过这场审判仅仅只是在走过场罢了。

孙殿英通过贿赂高层官员,把一些珍贵文物送给蒋介石、宋美龄等人,最后审判就这么不了了之。被盗文物的利益分配很复杂,从军队高层到政商大佬,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手段拿了一些赃物,真正追回来的文物少得可怜。

盗陵之后,文物开始了漫长的流散过程。在国内很多军政要员把文物私藏起来或者互相赠送,宋美龄就曾收到过清东陵的文物,这些成了她个人收藏的一部分,还在一些社交场合展示过。古董商们建立了很专业的走私网络,

京津沪穗等这些地方,形成了地下交易的链条;他们把文物,通过各种途径,运到外地,甚至还将其伪装成普通货物去进行运输。地方上的一些势力,也参与到了二次掠夺当中;守陵人凭借着自己职务的便利,偷拿小件的文物。周边的村民看到陵墓被损毁了,也进入到里面去捡剩余的珍宝。

在海外1930年代的,伦敦、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出现了清东陵文物。一些文物,通过所谓的“合法”渠道被输出出去,其实是古董商与外国势力相互勾结的结果。

日本的考古机构,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轻松愉快地)低价收购,(甚至直截了当地)直接掠夺了许多中国文物,而后将其运到了日本国内。

除了实物流失之外,文物破坏还带来了一些难以察觉的损失。清东陵的陵寝祭祀礼仪,它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文物流失以及陵墓遭到破坏,

这些礼仪,慢慢地失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文物承载着诸多历史信息,它们的流失,让后人在研究清代历史之时,缺少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历史记录,变得不那么完整了。

面对文物的大量流失,民间与学界开始行动啦。北平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后,四处奔走,收购那些流散的清东陵文物,竭力减少损失。

知识分子们,也去清东陵进行实地考察,记录着陵墓以及文物的情况,《清东陵文物志》的编纂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呀,为文物保护留存下了珍贵的资料呢。

抗日战争时期,清东陵又面临新的危机,日本侵略者早就盯上了这里的文物,民间保护组织和当地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阻止文物被掠夺,

有的把文物藏起来,有的和侵略者周旋。内战时期,对于清东陵文物的处理,各方有不同的做法,一些有见识的人努力保护陵墓和剩下的文物,不让它们在战火中再受损害。

新中国成立后,从军阀割据时期那惨痛的文物保护教训里,逐渐地建立起了完备的文物保护体系,也制定出了诸多法规,进一步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1961年,清东陵被评定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顺利完成,申报最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行动,使人们越发重视,对它的保护,也让大家在经历了,破坏与重建的过程后,更深刻地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使清东陵文物历经了一番灾难。军阀们因个人的利益,还有那极其强烈的权力欲,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与掠夺,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实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以及民间的力量,为保护文物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文物就是历史的记录者,它们里面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从清东陵文物的经历来看,我们能发现,权力对于文化遗产有着,双重的作用。只有把权力监督,和文化传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体系,让权力在合适的界限内运行,才能够更有效地守护文化遗产。

我们要从历史的伤痛之中,,吸取教训,,警惕任何形式的暴力对文化造成的破坏。在历史的记录当中,,守护文明的延续,,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参考资料:

《清东陵文物志》,中国文物出版社,2020年

王春云:《夜明珠研究——现代科学视角下的历史文物解析》,2019年

《民国军阀与文物流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宋美龄传:一个世纪的传奇》,华文出版社,2017年

0 阅读:0
刘茫说娱乐

刘茫说娱乐

请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