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王思站 2024-12-31 01:08:36

《红楼梦》的第三十七回里,贾政因公差被派到了外地,家里那把时刻紧绷的弦突然松了下来。

想象一下,在那个规矩重重的大家庭里,父亲一走,孩子们心里别提多自在了。

就像小鸟出了笼,大观园里的青春男女们索性就办了个诗社,玩得不亦乐乎。

说起来,诗社是个高雅的玩意,宝玉他们写诗讲究,什么言律、押韵、对仗,一套一套的。

现在的大学中文系学生未必都能玩得转。

换个角度看,对当年那些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女来说,写诗就是一场游戏。

德国的教育大家说,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在游戏里完成的,特别是对孩子和青少年。

他们觉得某件事好玩时,其实就已经在学习了,就像小时候玩拼图,玩着玩着,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就提升了。

现在的教育体系,太不把游戏当回事,总是把教育和玩分得清清楚楚,觉得整天埋头读书、不出去疯玩的孩子才是乖孩子。

其实,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玩,只要游戏设计得巧妙,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学到的东西才有用,才深刻。

所以,不妨换个角度看宝玉他们的诗社,当成是三百年前贵族或知识分子家庭里的小朋友们玩的一种特别游戏。

对他们来说,怎么遣词造句,怎么押韵对仗,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反而是件特别好玩、特别开心的事情。

说起诗社,还是探春想出来的,她就是想让大家有个机会聚在一块,玩玩乐乐,还能把大家的心拢一块。

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跟好朋友们总是三天两头地聚,有时候聚多了都不知道干啥。

这时候要是有个聪明的同学提议去郊游或者打球,大家立马就来了精神,其实这就是用游戏让聚会变得更有。就像现在每周都要写几篇《红楼梦》的解读,虽然累,当成一种游戏去玩,也就有意思多了!

有教养的修辞学

探春心里有了结社的想法,提笔给大观园里的伙伴们写了封邀请函。

大家快来瞧瞧,这十三岁的小姑娘是怎么挥洒笔墨的。

我猜,不少人看了探春的邀请函,都得自愧不如,心里暗暗嘀咕:这邀请函,我可写不来!

探春的邀请函里,文字真是讲究得不得了。

中国的古典文学里,修辞学可都是用在写诗、对对联这些高雅事上的。

虽说探春还是个孩子,对人生没那么多深刻的感悟,也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

但她已经知道怎么把文字摆弄得漂漂亮亮,怎么用典故让文章更出彩,这就是修辞学的魔力所在。

说到语言运用,修辞学是个大学问。它能让你的话听起来既文雅又有教养,也能让你的话变得粗鲁不堪。

从某种程度上说,修辞学就是培养一个人教养的第一课,画画、音乐、艺术这些,都是其次。

修辞,一方面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能给人留下回旋的余地。

探春这封邀请函,内容简简单单,就是说想开个诗社,请大家来商量商量。

可是,她在修辞上下足了功夫。

作者生怕看不出探春遣词造句的巧妙,还特地找来了另一个人——贾芸,让他也写了封信。

这两封信一对,可真是天壤之别!

一个光明磊落,像清风明月一样体现了修辞的美;另一个,满篇的阿谀奉承,看着都让人不舒服。

通过探春和贾芸的信,就像看到了当时年轻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真是应了那句话: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啊!

邀请函中的文采

妹探春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槐之下,未防风露所侵,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后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耶!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一二同志者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妹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银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云而来,则扫花以待。谨奉。

“二兄文几”,这简单的几个字,藏着深深的兄妹情谊。

二兄,就是指宝玉。“文几”,便是他的书桌,因为不便直呼其名,便以这文雅之物代指。

仿佛在说:“我悄悄放在你的书桌上,你看与不看,都随你心意,绝不强求。”

“前夕新霁,月色如洗”,想想那场景,就像前几天,雨后的天空突然放晴,月亮出来,皎洁的光芒像水洗过一样清澈,这样的夜晚,美得让人心动。

“因惜清净难逢,讵忍就卧”,这么美的夜色,如同稀世珍宝,怎能轻易放过?怎能忍心去睡觉,让这大好时光白白流逝?

“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槐之下”,夜已深,本该是梦乡之时,却还在桐树、槐树下流连忘返。这美景,唤醒了探春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

别看这些孩子只有十三四岁,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细腻。

如果给今天的0-中学生一个良好的文学熏陶,他们同样能感受到这份美好。

问题在于,大人们是否还有这份敏感和意识。

有时候,大人给孩子构建的世界,与孩子心中那个天真、纯粹的世界,相差甚远。

很多人读《红楼梦》,看到这封信就一带而过,觉得它无足轻重。

细细品味,你会感到心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她生命刚刚绽放的时候,如何珍视、留恋她所感知到的点滴美好。

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青春少女的心事。她渴望与岁月对话,让生命留下更多美好的印记。

青春总是贪恋美好,而忘了身体的疲惫。

所以她说:“未防风露所侵,致获采薪之患。”在花香月色中沉醉,结果就感冒了。这里的“采薪之患”,就是生病的雅称。

“昨蒙亲劳抚嘱,后又数遣侍儿问切。”昨天你亲自来看我,后来又多次派丫头来嘘寒问暖。

这“问切”,就像中医里的关心,问病情如何,药是否按时服用。

“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宝玉不仅用白玛瑙盘子送来了鲜荔枝,更惊人的是还送了颜真卿的真迹。

或许这有些夸张,可能是颜真卿书法的拓本,即便如此,也足以让探春珍视不已,她在信中称之为“真卿墨迹”。

想想三百年前,孩子们送的礼物是“真卿墨迹”。

如今,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可能收到的礼物是手机链之类的小玩意。

“何痌瘝惠爱之深耶!”这么一点小病,却得到你如此深厚的关爱和照顾。

这里的“痌”和“恫”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病痛。

古人选用了更典雅的“痌”字。而“瘝”也是生病的意思,“恫瘝”连用,便代指病痛疾苦。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病晚眠,便靠在茶几或床边静静思考。

青春期的“处默”,是一种难得的心境。

就像那月光皎洁的夜晚,她不愿入睡,在树下漫步,也是“处默”的一种。

“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水之区”,她想到古人虽在名利场中争斗,但总会在忙碌之余,为自己寻一片山水之地。行走于山水间,自然能淡泊名利,心境宁静。

“远招近揖”,你可以邀请远方的朋友;“投辖攀辕”,你可以与好友成群结队地游玩。

这里的“辖”是车键,“辕”是车前木,都用来形容朋友相聚的欢乐。

“务结一二同志者盘桓于其中”,大家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便能摆脱现实中的名利争夺。

人与人相处,最终要找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文社、雅集、诗社,或许只是一时兴起。

就像《兰亭集序》那样,当时只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聚会,却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作。

一千五百年后,人们还在谈论兰亭,纪念兰亭。因为它承载着文人摆脱战乱和权力斗争的心境。

当年的东晋皇帝或许已被遗忘,但王羲之和他的快乐、他的书法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这就是“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佳谈”。

“妹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妹”是探春自称。

她说自己虽无大才,但能与你们一同住在这如诗如画的大观园中,真是幸运至极。

“而兼慕薛、林之技”,“薛”是薛宝钗,“林”是林黛玉。她特别羡慕这两位姐姐的文学才华,称她们的诗词为“技”。

“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在风中的庭院、月光下的水榭,我们已聚过多次餐。

只可惜当时没有想到以诗会友,让这聚餐更加有意义。

“帘杏溪桃,或可醉飞银盏。”垂帘外的杏花、溪水旁的桃花,如此美景相伴,我们或许可以举杯畅饮,开怀作诗。

这里的“醉飞银盏”,正是诗人作诗时那种尽情尽兴的状态。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东晋的慧远大师曾在庐山结莲社,集结当时的名人贤达。

谁说只有男子才能有这样的作为?我们女子难道就不能结一个这样的“莲社”吗?

“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东晋的谢安曾在东山隐居结社,让文人汇聚成更大的文化力量。

虽然是女子,但探春也希望能效仿谢安,聚集文人写诗作画。

“若蒙棹云而来,则扫花以待。”这里的“棹云而来”和“扫花以待”真是绝妙的对仗。

仿佛在说:如果你们像仙人一样驾云而来,我便会扫净落花,以最美的姿态迎接你们。

这封信里满是修辞和文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几岁女孩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通过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家族里,文化教养已经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心中。

他们所向往的不仅仅是修辞和技巧,更是那份品位和文化的传承。

这封信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以及年轻人对偶像和文化的向往。

他们怀念慧远大师、向往谢安,虽然表面上只是要结一个诗社玩乐,骨子里却是以这些文化名人为榜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不同教养的差别

宝玉瞧了,顿时喜笑颜开,拍手称赞:“还是三妹妹有品位,我这就去与她商议。”

他原本已觉得玩乐无趣,正愁想不出新点子,探春的信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他的烦闷。

说着,他便迈步而去,翠墨紧随其后。

刚至沁芳亭,见后门处一位值守的婆子,手里拿着个字帖匆匆走来。

一见宝玉,便迎上前,笑道:“芸哥儿请安,在后门口候着,特地让我送这帖子来。”

再来瞧瞧另一封信,对比下不同教养的人在言辞上的差别。

探春的信上写的是“妹探春谨奉”,而贾芸则是“不肖男 芸恭请”,开头便是“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贾芸虽比宝玉年长几岁,却因宝玉一句玩笑话“你长得倒像我儿子”,便真个儿以“父亲大人”相称。

对贾芸而言,能得宝玉青睐,简直是天降之喜,当即跪下谢恩,此后更是费尽心思维持这段关系。

他知晓宝玉爱花,便特意送了两盆白海棠,还附上一信解释缘由。

他所求的无非是名利,只要有机会巴结,哪怕年龄相差悬殊,也毫不在意。

作者以贾芸的功利与探春的清雅相对比,实则是在讽刺贾芸的庸俗。

信中“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膝下”一词,本是子女依偎父母之意,贾芸却用在自己身上,即便他比宝玉年龄还大,仍自称“膝下”,可见欲望之下,人的卑微是无底线的。

“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这“孝顺”二字重复两次,显然修辞不当。

再看“前因买办花草”,“买办”一词,听着便不那么光彩,似有中间牟利之意。

接着又是“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匠,并认得许多名园。”

这“认得”、“并认得”,词汇贫乏,重复使用,更显其修辞之拙。

“前因忽见有白海棠,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

这“变尽方法”四字,后又接“只弄得两盆”,特别是那“弄”字,探春是绝不会用的。

“大人若视男如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台安。男 芸跪书。”作者如此对比,意在让我们换种心情去品味。

换个角度去看世界,也挺有意思,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真是千奇百怪。

贾芸这类人若多了,我们定会厌烦,便更珍惜探春那份清雅。

宝玉对贾芸并不在意,看完信只笑着问:“就他一人来了?还有别人吗?”

以宝玉的品味与教养,见了这信,怕是连见人的兴趣都没了。

婆子回道:“还有两盆花儿。”

宝玉吩咐:“你出去告诉他,我知道了,难为他有这份心。你把花送到我屋里去就行了。”

说完,便与翠墨一同往秋爽斋去了。

这段小插曲告诉我们,即便是孩子玩乐,也要讲究格调,不能落于俗套。

一拍即合成诗社

宝玉一到,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都已在那里。

见他进来,众人齐声道:“瞧,又来了一位诗坛新秀!”

探春笑着说道:“我这人心思不俗,一时兴起,写了几个帖儿试探试探,没想到一呼百应,大家都来了。”

宝玉也笑着凑热闹:“可惜我迟到了,这诗社早应办起来!”

黛玉却轻启朱唇,笑道:“你们尽管办诗社,可别算上我,我这人胆小,可不敢班门弄斧。”

都知道黛玉是这群人中的才女,但她偏偏爱说反话,就像那月光下的昙花,明明美得惊人,却偏要躲在夜色里。

若是史湘云在此,定会拍手叫好:“诗社?那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乐园,我定要一展身手!”

黛玉,她有着洁癖般的纯净,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自负,明知自己诗才出众,却偏要以退为进。

迎春憨态可掬,笑道:“你若不敢,那还有谁敢?”她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宝玉见状,忙打圆场:“这可是我们的大事,大家别谦虚了,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宝姐姐,林妹妹,你们都来出个主意。”

宝钗这时插话:“你急什么,人还没到齐呢。”话音刚落,李纨便翩然而至,笑道:“诗社?我第一个举手赞成!其实我早就想张罗了,只觉才疏学浅,没敢开口。既然三妹妹有这份心,我自然全力支持。”

黛玉又提议:“既然要成立诗社,那就是诗翁的聚会。姐姐妹妹的称呼太俗气,不如各自取个号,以彰显个性。”

在诗社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诗翁,不再是日常中的姐妹叔嫂。

黛玉这一提议,为大家解开了一道束缚,让每个人都能以最真实的自我投入到创作中去。

唐朝的王勃,年仅弱冠,就敢在父亲和长辈面前挥毫泼墨,写下《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绝唱。

他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在儒家伦理的框架下,人们往往被束缚得太紧,忘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

黛玉的提议,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心中的那扇门,让每个人都能暂时摆脱伦理的枷锁,以独立的姿态站在诗坛上。

黛玉不仅是个才女,更是个有远见的思想家。

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在创作的世界里找到真正的自我。

大观园里的青春盛宴拉开了序幕,改名字成了他们首当其次的趣味游戏。

改名字,就是角色大变身,让他们至少在诗社的天地里,找回了一丝真实的自我。

乳名,是家族赋予的标签,如今他们要为自己挑选一个别号,这别号,便是他们对独立人生的开始。

李纨拍手称赞:“好主意!都起个别号,互相称呼起来也显得文雅。我就叫‘稻香老农’”

李纨住在稻香村,又守着寡,生活颇有些吃素斋的清幽,于是“稻香老农”这个名号便应运而生。

探春笑盈盈地说:“那我就叫‘秋爽居士’吧。”

宝玉却摇头晃脑地说:“居士、主人都不确切,而且还显得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应有尽有,不如根据这些来起个别号吧。”

探春眼睛一亮:“有了,我最爱芭蕉,就叫‘蕉下客’吧。”众人都觉得这个名号别致又有趣。

黛玉立马打趣道:“你们快抓了她,炖了脯子吃酒!”

“脯子”就是肉的意思。

大家一时不解其意,黛玉便笑道:“古人有云‘蕉叶覆鹿’,她自称‘蕉下客’,岂不是变成了一只鹿?快把她做成鹿脯来尝尝!”

“蕉叶覆鹿”是个典故,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典故,随时都能变成游戏中的趣料。

大家听了黛玉的话,都笑得前仰后合。

探春也不甘示弱,笑着说:“你别急着用巧话骂人,我已经替你想了个极妥当的美号。”

她解释道:“当年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留下斑点,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如今你住在潇湘馆,又爱哭,将来想念林姐夫时,竹子怕是要变成斑竹了。以后就叫她‘潇湘妃子’吧。”

探春巧妙地将古代典故与林黛玉的个性相结合,封她为“潇湘妃子”。

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好,林黛玉虽然低了头不言语,但心里默默接受了这个别号。

她觉得自己就像那远古的神话中的妃子,来这世间一趟,就是为了留下泪水的。,

李纨又笑道:“我也替薛大妹妹想了个好别号,只有三个字。”

惜春、迎春都迫不及待地追问是什么。

李纨说:“我封她为‘蘅芜君’。”

薛宝钗住的地方叫“蘅芜苑”,“蘅芜”指的是杜蘅、芜菁这些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像乔木那样有高大的枝干。

《楚辞》里常用它们来比喻小人,但在这里可不能这么直接理解,不然容易误会作者对宝钗的感情。

其实,“蘅芜”后面加个“君”字,显得有些纠结,作者对宝钗似乎是爱恨交加。

宝钗虽然心机深重,会耍小手腕,但她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蘅芜君”这三个字要细细品味,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还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探春夸赞道:“这个封号真是太好了!”

宝玉也着急地说:“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吧!”这就是宝玉的性格,总是那么急切地想要得到关注。

宝钗笑着打趣道:“你的号早就有了——‘无事忙’,‘忙’字用得再恰当不过了。”

李纨却说:“你还是用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吧。”

宝玉早就有了别号,大概十二岁时就取了个“绛洞花主”,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人物。

“绛”是红色,“绛洞花主”就是红山洞里那位爱花的主人。

宝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那都是小时候的事情了,还提它做什么?”

探春说:“你的号多得是,还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

宝钗又接着说:“还是我送你个别号吧。有个最俗的号,却最适合你。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往往不能兼有,没想到你两样都占了,就叫你‘富贵闲人’吧。”

这既是一种讽刺,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富贵的人往往忙碌不堪,闲散的人又难得富贵,这两者往往难以兼得。

人们一边羡慕别人的富贵,一边又同情他们忙得团团转。

其实,只有富贵与闲散兼而有之,才是真正的幸福。

宝玉笑道:“我可当不起这个称号,还是随你们怎么叫吧。”

李纨又问:“二姑娘、四姑娘起个什么号呢?”

迎春与惜春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不太善于表现自我。

迎春天性木讷,惜春则因为年纪尚小,才十一岁,个性还不太明显。

迎春说:“我们又不太会作诗,起个号有什么用?”迎春总是那么直接,因为她的心思太简单了。

探春却说:“虽然如此,也还是要起一个才好。”

宝钗替她们想了想:“迎春住在紫菱洲,就叫她‘菱洲’;惜春在藕香榭,就叫她‘藕榭’。”

“这样安排挺好。不过按年龄我算大的,你们都得听我的,保证大家都满意。”

她接着说:“七个人组诗社,我、二姑娘、四姑娘都不太会作诗,那就让我们三个负责杂务吧。”

就像球队里,有人负责进球,也得有人负责后勤,李纨的意思就是,作诗的事你们来,行政琐事我们包。

“诗社成立了,再定个规矩。我家地方宽敞,就在我那办诗社。我虽然不会作诗,但你们这些诗人不嫌弃,我就当个东道主,沾沾你们的光,我也显得清雅些。”

“要推我当社长,我一个人可不够,还得请两位副手,菱洲、藕榭两位,一位负责出题定韵,一位负责记录监督。我们三个也不是完全不动笔,碰到简单的题目、顺口的韵脚,我们也试着写写。你们四个可是要严格遵守规定的。”

“如果你们同意,就这么办;不同意的话,那我可就不参与了。”

李纨谦虚地说,“我就像那苍蝇,跟着你们这些骏马,也能跑上千里。”

迎春、惜春本来就不太喜欢诗词,又有薛宝钗、林黛玉在前面,听了李纨的话,自然觉得合心意,都说“好主意”。

探春也明白大家的意思,见她们俩都同意了,自己也不好再坚持,只好答应了。

她笑着说:“本来是我发起的,结果倒让你们三个来管了。”

宝玉提议:“现在就去稻香村吧。”

李纨说:“你急什么,今天只是商量商量,等我正式邀请。”

宝钗则更理智些,她说:“我们还得定个聚会的时间。”

小孩子,有时候一时兴起,后来就没下文了。

宝钗就提议,我们得定个规矩,几天聚一次?

探春说:“聚会太多就没意思了,一个月两三次差不多。”

探春又说:“诗社是我提议的,所以我得先当一次东道主,才不负我这番热情。”

李纨说:“既然你这么积极,明天就开社怎么样?”

探春更急了:“明天还不如今天,就现在!你出题,菱洲定韵,藕榭监督。”

迎春提议:“别总是一个人出题定韵,我们抽签决定,这样才公平。”

李纨灵机一动:“我刚来的时候,看到他们抬了两盆白海棠进来。不如就咏白海棠吧!”

这和之前贾芸送来的白海棠呼应上了。

开始创作诗歌了

迎春眨眨眼说:“还没赏花呢,怎么就急着作诗呀?”

迎春总是那么实在,觉得没见着花,怎么能先写诗呢?

宝钗笑着打趣她:“不过就是白海棠,又何必非得见了才写。古人的诗赋,大多都是寄情抒怀的。如果都得亲眼见了才写,哪还有这么多诗啊!”这其实是在说创作的真谛。

创作不一定非得写实,有时候就是一个念头、一份情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其实没去过岳阳楼,那楼是他心里的想象。

苏东坡的《赤壁赋》里的赤壁,也不是历史上的赤壁,而是他心中的赤壁。

所以宝钗说,真正的文学创作,不一定非得身临其境,它还有幻想的成分。

接下来,他们就要开始写诗了。就像玩扑克牌,游戏得有规矩。

规矩越严,越能看出谁是真高手。

迎春说:“好吧,我来定韵。”

她走到书架前,随手抽出一本书,一翻,竟然是一首七言律。

诗有很多种,绝句、律诗、乐府,还有仿乐府。

她这一翻,就翻到了个七言律。

律诗,又叫“律”,是唐朝最讲究规矩的一种诗。

七言律,每句七个字,一共八句。

二四六八句的句尾得押韵,三四、五六两组还得对仗。

现在决定写七言律了,但押什么韵呢?

迎春就找了个小丫头,说:“你随便说个字。”

那丫头刚好靠在门边,就说了个“门”字。

迎春一笑,说:“好,就‘门’字韵,‘十三元’。

第一句的韵脚就得是这个‘门’字。”

“门”字属于“十三元”,“元”的发音其实是“en”,但他们这里按“an”来押。

他们还拿来了个韵牌匣子,抽出“十三元”那一屉。

这屉里放的都是跟“n”音有关的字。

从里面随机抽了四个字:“盆”、“魂”、“痕”、“昏”。

第一句的结尾得用“门”,二四六八句的结尾就得是“盆、魂、痕、昏”这四个字。

定了游戏规则,大家的心弦都紧绷起来,每个人“都悄然动起了脑筋,独黛玉或是轻抚梧桐,或是静赏秋色,又或是与丫环们嬉笑打闹”。

在这群人中,林黛玉的诗才无疑是最为出众的。

当众人绞尽脑汁,力求字字珠玑时,她却显得漫不经心,这份从容不迫,才是高手的风范。

迎春姑娘轻摆玉手,吩咐丫环点燃了一支“梦甜香”。

这香,细如灯草,长不过三寸,因其易燃,便用它来限定作诗的时间。大家都听过曹子建七步成诗的佳话,那是以步数为限,而今这“梦甜香”,便是以香烬为时。

探春率先完成了诗作,提笔挥毫,又细细修改了一番,这才交给迎春审阅。

她转头问宝钗:“蘅芜君,你的佳作可曾出炉?”

宝钗谦逊一笑:“虽已成篇,却觉不甚满意,还需再斟酌。”

宝玉眼见宝钗已誊写完毕,心中焦急:“香只剩一寸有余,我这才凑得四句!”

他又忙里偷闲,关切地对黛玉说:“香快燃尽了,你还在那湿冷的地面上愣着作甚?”

宝玉一边忙着自己的诗作,一边还分心惦记着黛玉,生怕她落了后,失了颜面,不住地催促。

黛玉却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他不理不睬。

宝玉无奈,只得自言自语道:“罢了,我可顾不上你了,也得赶紧动笔才是。”说罢,走到案前,埋头疾书起来。

接下来,便按照众人交诗的顺序,一一品鉴他们笔下的白海棠。先来看探春的诗: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这起句便勾勒出一幅清幽的画面。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更是以玉之温润、雪之纯净来比喻海棠的高洁与柔美,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以“芳心”对“倩影”,“娇无力”对“月有痕”,巧妙地将海棠的娇羞与月夜的静谧融为一体,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对联之中,蕴含着东方的哲学智慧,提醒我们世事皆有两面,有“无”便有“有”,有“天”便有“地”,有“春”便有“秋”,教我们学会全面看待人生,理解强弱、好坏之间的相互转化。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将海棠比作超凡脱俗的仙人,穿着洁白的衣裳,仿佛要羽化登仙,却又多情地陪伴着诗人,共赏黄昏的美景。

这“缟仙”之喻,既展现了海棠的飘逸之姿,又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向往。

含蓄浑厚蘅芜君

下面来欣赏宝钗的诗。宝钗端庄大方,从不走偏门,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她的诗也是她性格的写照。

“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开篇就是个“门”字。“珍重芳姿”,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轻你,你自己得看重自己。宝钗一上来就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那份从容与大方,真是让人赞叹。

“自携手瓮灌苔盆”。还是在说自己。这意思是说,你的生命能不能灿烂,能不能得到滋养,全得靠你自己去努力。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你看这“胭脂”对着“冰雪”,“洗出”对着“招来”,“秋阶影”对着“露砌魂”,对仗得多工整啊!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里“淡极”对着“愁多”。一般人觉得花红柳绿才是艳,但你想想,在一场花花绿绿的晚宴上,突然有个人穿着白衣出现,那是不是最抢眼的?“淡极”就是说白海棠那看似普通的“白”,到最后反而比别的颜色的花更吸引人。“愁多焉得玉无痕”,就像花瓣上的皱褶,带着一丝忧愁,就像美玉上留下了痕迹,更添了几分韵味。

“欲偿白帝凭清洁”,按照五行来说,西方属白、属秋、属金,白帝是管西方和秋天的神,秋天又是最干净的季节。这句诗真是意境满满!

“不语婷婷日又昏”,一朵花亭亭玉立,静静地不说话,时间就这么悄悄溜到了黄昏。

“盆、魂、痕、昏”,全都是押韵的。这说明严格的律诗结构根本难不倒宝钗,反而成了她展现才华的舞台。有时候我们觉得限制太多就写不出好东西,其实不然。艺术,往往就是在这些限制中绽放光彩的。这些限制就像是在考验他们的巧思和创意。

李纨笑着夸赞道:“到底是蘅芜君!”她这是在赞美薛宝钗的风格独特,有一种大家风范。

接下来咱们看看宝玉的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宝玉就是个爱美人的,所以用了两个古代最美的女子来比白海棠。“出浴太真”就是刚洗完澡的杨贵妃,像冰做的影子一样透亮。“捧心西子”就是西施,她因为心痛所以会“捧心”。“玉为魂”就是说白海棠有个精致的魂魄。“出浴太真”和“捧心西子”,也是对仗得极工整。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早上的风吹过,花儿好像还是满腹忧愁。隔夜的雨还留在花瓣上,就像添了泪痕一样。这“晓风”对着“宿雨”,“不散”对着“还添”,“愁千点”对着“泪一痕”,真是字字珠玑!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花儿好像默默地靠在栏杆旁,若有所思。这就像是把白海棠比作了一个独守空闺、思念情郎的女子。远处传来幽怨的笛声和清冷的捣衣声,黄昏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

大家看了诗后,宝玉先夸探春的好,李纨却觉得宝钗的诗更有身份,于是又催黛玉快读。

其实啊,大家心里都有数。宝玉就盼着黛玉能是最好的,不希望宝钗赢。

他先夸探春,就是想先把宝钗的压一压,因为他知道能赢过黛玉的只有宝钗。

李纨觉得宝钗的诗更有“身份”,就是说它里面有一种自尊和尊贵,让人钦佩。

潇湘妃子更风流

黛玉轻启朱唇:“你们可都有了?”言罢,笔尖轻舞,一挥而就,诗成掷于众人面前。

这才是黛玉的风范,高手出手,无须繁文缛节。

“半卷湘帘半掩门,”仿佛能窥见那闺中佳人,轻卷湘妃竹帘,透过门缝窥视外界。

“碾冰为土玉为盆”。白海棠的高洁,不屑于尘土为伴,偏要以冰为土,玉为盆。黛玉的才情,总是这般孤傲,让人觉得她的灵魂仿佛在那冰雪中傲然绽放。

宝玉一瞧,喝彩连连,赞叹道:“这思绪从何而来!”在宝玉心中,黛玉永远是最闪耀的那颗星。

接下来的两句,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旁人断不会如此落笔,唯有黛玉,能写出“一缕魂”这般空灵飘渺的文字。她的生命,仿佛处于一种超脱尘世的孤独之中。“三分白”与“一缕魂”遥相呼应,“梨蕊”与“梅花”相映成趣,“偷来”与“借得”更是巧妙对仗。众人看了,无不叫好,纷纷赞叹:“果然与众不同,别有一番心肠。”这“借得梅花一缕魂”,绝非宝玉或宝钗所能写出,它只属于黛玉。曹雪芹在此刻,已完全化身为黛玉,方能写出如此诗句。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典之首,便在于此。书中每一首诗,皆出自曹雪芹之手,却能各具特色,展现人物独特风采,此等功力,今人难以企及。

“月窟仙人缝缟袂”,月宫中的嫦娥,衣袖飘飘,宛如仙境。

“秋闺怨女拭啼痕”,秋日里,一位幽怨的少女轻轻拭去脸上的泪痕,其实这何尝又不是黛玉自己的写照?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黛玉的孤独,无处诉说,只能化作诗行,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哀愁。你读着读着,只觉这是一首绝美的诗,却不知不觉间,“门、盆、魂、痕、昏”已悄然融入其中,押韵、对仗皆恰到好处。他们比的不仅是诗的规则,更是各自的心性。

众人看罢,皆认为此诗为上。作者一直在强调,宝钗与黛玉之美,各有千秋,难以比较。

李纨有自己的看法:“若论风流别致,当属潇作;若论含蓄浑厚,终推蘅稿。”

从儒家美学的角度看,黛玉的那种挫折、困顿、失败、痛苦、孤独的生命状态,并不被推崇。

儒家倡导的是含蓄、敦厚、圆融的生命态度。此时的评语,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是对生命状态的评判。

宝玉心中不服,他更偏爱黛玉的诗,觉得生命即便短促,也要闪耀光芒。

作者自身也存在这般矛盾,宝钗与黛玉,恰似人生的两种状态,难以评判优劣。

在艺术创作上,这一段特别强调了风流别致是独树一帜,追求与众不同;而含蓄浑厚则是顺应大众,走中庸之道。一如老庄之超脱,一如儒家之稳健。

探春适时附和道:“评得有理,潇湘妃子应居第二。”

李纨接着问宝玉:“怡红公子垫底,你可服气?”

宝玉笑道:“我那首本就不佳,这评判最是公正。”对于宝玉而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他所在意的,只是黛玉。

他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需再斟酌。”他心中仍有不甘,在这等场合,宝玉总会坚持自己的见解。

李纨闻言,正色道:“本就我来评判,与你无关,再多言必罚。”宝玉听闻,也只好作罢。

诗社定名海棠社

看到《红楼梦》里的这些场景,往往会惊叹不已,甚至觉得书里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

十几岁的小毛孩,竟然能那么溜地写出严格的七言律诗,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未必能做到!

其实,写诗对他们来说,就跟玩儿似的。为啥?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练了。

平时看到的对联,他们能从中学到对仗的技巧;读《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还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他们就能感受到音韵的美妙;背《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又学会了字句之间的关联。大概从四五岁开始,这些规矩就印在他们脑子里了,到了十四五岁,已有十年的功底了!

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小孩子玩游戏怎么能玩得这么高雅,简直就像大学教授在开研讨会。

文化早就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他们每天都在跟这些东西打交道。

比如说行酒令吧,每一个酒令都是一首诗。夹起鸡肉,就得念出跟鸡有关的诗句;夹起梅子,就得念出跟梅子有关的诗句。

李纨说:“以后,我每个月初二、十六这两天都要开诗社,出题、限韵都得我来定。你们要是高兴,另外找日子也行,哪怕每天都开,我也不管。但是初二、十六这两天,必须到我这儿来。”

李纨这就像是诗社的社长,她觉得要有个规矩。

这种文人的聚会,有时候就是一时兴起,到最后能坚持下来的肯定没几个。所以,有个像李纨这样的“行政人员”就很重要了,她定了规矩,“初二、十六”这两天必须到她那儿去。

宝玉就提议:“我们得给诗社起个名字才行。”探春就说:“名字不能太俗,也不能太新奇、太刁钻古怪。”文人聚会,起个合适的名字确实不容易。

民国初年文人办的社团很多,最厉害的一个叫“未名社”,意思就是还没名字的社,是鲁迅发起的。

当时大家觉得起名字太麻烦,就直接叫未名社了。结果这个社后来还出了不少名人!

探春建议说:“刚好是以海棠诗开头的,那就叫‘海棠社’吧。虽然名字俗了点,因为真有这个事,也就不碍事了。”大家听了都觉得不错,又商量了一会,然后才“吃了点酒果,各自散去。”

史湘云入海棠社

宝玉一回府,就急匆匆地先去观赏海棠花,好似诗人墨客完成诗作后,定要亲眼瞧瞧那激发灵感的物品。

诗已落成,海棠真容却还未亲眼目睹,自是要先睹为快。

他才步入房中,与袭人分享起诗社的事。袭人也把派遣宋妈妈给史湘云送东西的前后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宝玉。

宝玉这才恍然大悟,拍着手笑道:“哎呀,我竟把她给忘了!我就觉得心里有什么事挂着,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多亏你提醒。这诗社里若少了湘云,那就黯然失色了!”

宝玉心急如焚,想要立刻去请史湘云。

袭人却劝他:“别急,这不过是玩意儿,她可没你们那么自在。家里头也做不了主。”

史湘云父母双亡,与叔婶同住,叔婶对她又不好。袭人接着说:“你告诉她,她能来不能来,都不是她能说了算的。来不了,她心里还惦记着,反倒让她不自在。你还是别贸然去说诗社的事了。”

宝玉道:“不妨事,我去找老太太,让老太太打发人去接她。”贾母乃是史家出身,在史家和贾家都是辈分最高,由她去接史湘云,自是稳妥。

正说着,宋妈妈已回来复命,说史湘云收下了礼物。

与袭人道别,还问:“二爷在做什么?我说和姑娘们起诗社作诗呢。史姑娘说,他们作诗也不告诉我,急得不得了。”

宝玉本就着急,听说宋妈妈已经告知湘云诗社之事,湘云又如此渴望参与,他“腾”地起身,就往贾母处奔去,催着贾母赶快派人去接史湘云。

这举动,尽显宝玉的孩子气。贾母笑道:“今儿天色已晚,明日一早再去吧。”宝玉无奈,只好作罢,回来时一脸闷闷不乐。

次日清晨,宝玉早早地跑到贾母处,催着派人去接史湘云。直到午后,史湘云终于来了,宝玉这才放下心来。一见面,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湘云,又急着要给她看诗。

李纨等人却说:“先别给她看,先告诉她韵脚。她来得晚,先罚她做一首诗。若好,便请她入社;若不好,还要罚她一个东道再说。”

湘云笑道:“你们忘了请我,我还要罚你们呢!快拿韵脚来,我虽不才,也只好勉强献丑了。只要能让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愿意!”这便是史湘云的性格,活泼开朗。

众人见她如此有趣,越发喜欢她,都埋怨昨日怎么忘了她。于是,连忙告诉她韵脚。史湘云兴致勃勃,等不得细细推敲,一边与人说着话,心里早已成了诗。

她随手拿起纸笔,飞快地记录下来,笑道:“我依着韵脚有了两首,好坏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是应命而已。”大家本只要她写一首,她却想了两首。

大家说:“我们四首已经费尽心思了,你倒弄了两首。哪里有那么多话说?别跟我们重复了。”一面说,一面看诗。只见那两首诗写道: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门”字押韵,蓝田在陕西,李商隐有诗云:“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种玉”原是神话传说,后来也指女子未婚先孕。

古时蓝田确产美玉,商周的许多玉器便是蓝田玉所制。“种得蓝田玉一盆”,形容白海棠如仙人种出的美玉般美丽。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霜娥”对“青女”,“偏爱冷”对“亦离魂”。“霜娥”是掌管霜雪的女神,后来民间渐渐忘却,而日本神话中的“雪女”便是其化身。

“离魂”源自《倩女幽魂》和《离魂记》,讲的是女子因爱恋而魂魄离体的故事,象征着爱意能让精神与肉体分离。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再看第二首: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蘅”是杜蘅,“芷”是白芷,都是香草;“萝”是松萝,“薜”是薜荔,都是攀援植物。这白海棠既可种于墙角,也可置于盆中。

“花因喜洁难寻偶”,如此高洁之花,难寻匹配之物。

“人为悲秋易断魂”,秋日之花,总带几分哀愁。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已昏。”玉烛比喻秋风中的白海棠,晶帘内的月色中海棠更显朦胧。这两句描绘了白色与光的关系,白色之美,难以言喻。

众人看一句,惊叹一句,看罢赞罢,都说:“这才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起个海棠社!”从文学结构上看,这样的结尾恰到好处,若一下说完,便无趣了。

史湘云笑道:“明日先罚我个东道,让我先邀一社如何?”众人笑道:“这更妙了!”于是,又拿着昨日的诗与她评论了一番。

湘云夜拟菊花题

晚上,史湘云便溜达到了宝钗的住处,与她共寝。

湘云来贾府,总是和黛玉同眠,但如今,她与宝钗的情谊显然更胜一筹。

黛玉性情孤傲,身子骨又弱,最怕被人搅扰。而宝钗则是个贴心的主儿,主动邀了湘云同睡。这一夜,两个姑娘压根没睡,净聊着明日如何做东的事儿。

宝钗轻声道:“既然要开诗社,那做东的事可得考虑周全。虽说是玩乐,但也得面面俱到,既要自己划算,又不能得罪了人,这样大家才玩得开心。你家的情况你又做不了主,一个月那几串钱,还不够你零花的。这时候再折腾这无关紧要的事,你婶婶知道了,还不得更埋怨你?再说,就算你倾囊而出,这东道也做不成。难道还能为这个特意回家要钱?或者跟这儿要?那多不合适!”

宝钗这一番话,让湘云恍然大悟,原来做东道背后还有这么多门道。

她直性子,压根没想过这些弯弯绕绕。

宝钗见状,便开始施展她的智慧。“我有个主意,我家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里的螃蟹肥得很,前几天刚送了几斤来。这府里的人,从老太太到园子里的,大半都爱吃螃蟹。前儿姨妈还说要请老太太赏桂花、吃螃蟹,只是因为有事耽误了。你如今先别提诗社,就当作普通请客。等他们散了,咱们再写诗,岂不两全其美?”

宝钗巧妙地将两件事合二为一,借薛姨妈请贾母吃螃蟹的由头,顺道办了诗社。这样,湘云就不用为东道之资发愁了。

她接着说:“我跟哥哥说一声,要几篓大螃蟹,再从铺子里拿几坛好酒,备上几桌果碟,既省事又热闹!”湘云听后,心中满是感激,直夸宝钗想得周到。

宝钗笑道:“我是真心为你好,你可别多心,以为我看轻了你。”她知道,帮人也得顾及对方的心情,免得让人误会。

湘云连忙摆手:“好姐姐,你这么说,倒是我小心眼了。我要是连这点好歹都不知,还算什么人?我把你当亲姐姐看,才跟你掏心掏肺地说那些家事。”湘云曾向宝钗倾诉过家中的不易,她虽是大家闺秀,但婶婶待她并不好,连零用钱都吝啬。

宝钗便唤来个婆子,吩咐道:“去跟大爷说,要几篓前日那种大螃蟹,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妈赏桂花。跟他说千万别忘了,我已经请好人了。”婆子领命而去。

宝钗又转头对湘云说:“诗题别太新奇了。你看古人那些古怪的题目和险峻的韵脚,题目太新,韵太险,反而难出好诗,显得小家子气。

诗,既要避免俗套,也不能太刻意求新,最重要的是立意要清新,这样措词自然就不俗了。”宝钗这番话,既体现了她的性格,也透露出儒家的中庸之道。

她还不忘提醒湘云:“女孩子,纺纱刺绣才是本行。等有空了,看看那些有益身心的书才是正经。”宝钗对写诗并不太看重,黛玉则视诗为生命的表达。

湘云提议:“作个菊花诗怎么样?”宝钗想了想:“菊花倒是应景,只是前人写得太多了。”湘云也担心落俗套。

宝钗灵机一动:“有了,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拟些两个字的题目,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就用‘菊’,虚字随意。这样既咏菊又赋事,前人没做过,也不落套。既写景又咏物,新鲜又大方。”

宝钗想了想,笑道:“《菊梦》就挺好。”

湘云眼睛一亮:“果然好!我也有个,《菊影》怎么样?”

宝钗点点头:“也不错,只是也有人写过。如果题目多,这个也能算上。我又想到了一个。”湘云迫不及待:“快说快说!”宝钗笑道:“《问菊》如何?”湘云拍手叫好。

湘云也不甘示弱:“我也有了,《访菊》怎么样?”

宝钗赞道:“有趣!”接着提议干脆拟十个题目。

两人索性不眠不休,研墨蘸笔,湘云写,宝钗念,一共凑了十个。

湘云看了看:“十个还不成幅,干脆凑成十二个,就像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于是两人又加了两个,凑成了十二个题目。

宝钗提议:“既然这样,咱们不如给它们排个序,编成个菊谱。”

于是她细细解释起来:“起首是《忆菊》,因为思念而不得,所以去访,第二是《访菊》;访到了便种,第三是《种菊》;种菊盛开,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赏菊之余,折来供瓶,第五是《供菊》;供菊不吟,菊无彩色,第六是《咏菊》;咏菊之后,笔墨伺候,第七是《画菊》;画菊之余,不禁发问,第八是《问菊》;菊若解语,令人狂喜,第九是《簪菊》;人事已尽,菊仍可咏,第十是《菊影》,第十一是《菊梦》;最后以《残菊》收尾,总结前三秋之妙景、妙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0 阅读:8
王思站

王思站

文史点评 诗歌散文 小说杂论 生活随笔 影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