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未来的钱,有害邮票24倍面值发售,出厂就在割韭菜

泡椒雪梨 2024-03-05 18:49:10

九十年代是邮票市场最后的辉煌,在1997年牛市前,集邮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用户积累。

说是集邮者众多,其实那个时期,不少人只是邮票倒卖的参与者,当然,基于众多的用户,资本也在炒作中狠狠地割了一波韭菜。

在这场游戏中,作为邮票的发行方,邮政确实有些眼热,看着刚发行就炒到几倍几十倍的邮票,这笔“横财”自然不想落在他人手里,于是有害邮票孕育而生。

如果说1990年后发行量的暴增是对市场的第一次收割,那么1995年世乒赛小全张就是开启有害邮票的先河。

小全张是邮票的一种特殊版式,会配合邮票一起发行,全字就是说这种版式包含了全套邮票,通常会溢价销售。

世乒赛虽然不是新中国第一枚小全张,却是定价最离谱的小全张,2枚邮票的面值一共70分,销售价却标到了700分,足足翻了10倍。

试想,谁会拿着7元买的小全张去当7角钱使用?所以世乒赛尽数流向了二级市场,出厂邮政就赚了10倍。

如此相同的操作,九十年代先后出现了桂花无齿、宝鼎无齿、港澳回归金箔等多个自带收割功能的邮票,虽然发行量稀少,但到了今天,哪个不是一片狼藉。

当然,10倍溢价如果用过分来描述,那么24倍溢价就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邮票发行,邮政以此为题材,首次制作了四枚小型张连在一起的版式,俗称四连体小型张。

面值虽然只有24元,官方的售价却直接加到了580元,是面值的24倍多。20万的发行量看着挺少,却哪还有20万颗韭菜等着被收割。

万国邮政联盟是联合国关于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该机构曾对有害邮品做过定义:邮政部门为营利或其他目的,不顾公德而发行有害于邮政和集邮者的集邮品。

用该规定来衡量,这些高溢价邮票就是有害邮票。

它们的出现对邮票市场的破坏也是最大的,文字邮票几千万的发行量,经历了大量使用消耗,自然会出现存世量少、品相普遍差的情况,而这些才是邮票能够升值的前提,这些溢价是通过时间自然积累起来的。

邮政的有害邮票直接去除了所有中间步骤,发行量减至几十万,定价提高到20倍,出厂自带收割效果,失去了赚钱效应,就不会再有人参与,如今大多数四连体小型张都保持着不到发行价三折的状态就是印证。

集邮者在未来用时间和精力换来的收益,被邮政在发行时就截获了,除非特别喜欢,否则谁会用580元买一片新发行的邮票?

2023年这类短腿邮票再次创了纪录,一年就出了5种之多,到了2024年,第一套生肖邮票自己就配发了5种版式,这样的花式收割,真的是被邮政玩出了极致。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