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2024年只剩最后两天了。
今天,一则新闻刷爆了网络: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某、李某、马某某故意杀人一案,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
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邯郸市人民检察院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经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同意,相关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依法决定对马某某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这件事也算是尘埃落定,但是,公众依旧愤怒,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案件中涉及的犯罪行为极其残忍,手段特别恶劣,且犯罪者为未成年人,这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关注和担忧。
二、法律判决的争议:在判决中,两名主犯因未满十四周岁而未被判处死刑,而是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二年,另一名被告人因未参与犯罪预谋和具体加害行为而不予刑事处罚。这种判决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对于法律宽容度和公正性的质疑。
三、对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反思:案件发生后,公众开始深刻反思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法律及社会机制,对于如何更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对被害者及其家庭的同情:被害者是一名初一学生,其遭遇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同情,对于被害者家庭的痛苦和损失,公众感到愤怒和不公。公众对于年仅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何能实施如此恶劣的行径感到不解和愤怒,对于犯罪动机和背景的探究也成为公众愤怒的一个焦点。
公众的愤怒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本身的谴责,更是对法律、教育、社会保护机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反思和质疑。
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是一个多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和司法等多个层面。
首先,家长应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履行监护职责,包括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关注其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
其实,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应健全保护制度,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学校应有效防范学生欺凌,建立学生欺凌报告制度,制定防治工作责任清单。
除此之外,社会应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被委托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司法机关应依法妥善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加强少年法庭建设,推行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心理疏导等制度。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