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字母榜”,作者:彦飞,编辑:王靖,铅笔道经授权发布。
2月13日晚,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武大靖再度出战,最终任子威止步四分之一决赛,武大靖位列第六。
尽管成绩不算理想,但比赛结束后,“任子威孙龙名列小组第三和第四”“任子威孙龙无缘半决赛”等多个话题再度冲上微博、快手热搜。此前,“任子威终于可以交作业了”、“任子威一人参加五项比赛”等话题已经数次上榜。
前几个比赛日,任子威获得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和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两枚金牌。这位24岁的年轻小伙子,已经逐渐成长为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在快手上,任子威的粉丝已超1100万,且仍在快速增长中。话题“任子威加油”登上站内热搜和奥运热榜首位,相关视频播放量当晚就突破1.5亿次。
另一位出圈的中国选手是花样滑冰名将金博洋。他在本届冬奥会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喜悦之下抓住一切机会秀自己的冰墩墩,结果还没焐热就被别人要走了。“金博洋的冰墩墩被要走了”迅速登上微博快手抖音热搜榜。
“痛失”可爱的冬奥会吉祥物后,金博洋在自己的快手直播间送出66个冰墩墩,引发大量用户关注和留言,一天之内涨粉200万,再度成为全网热议话题。
其他中国运动员同样不缺关注度。夺得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的谷爱凌拥有1300万抖音粉丝,任子威队友、短道速滑名将武大靖同样拥有300多万粉丝。
这些顶尖运动员除了获得荣誉外,商业代言同样拿到手软。据统计,谷爱凌背后的赞助商多达26家,合约总价值2.2亿元。任子威拿到中国移动、浦发信用卡等公司的赞助,武大靖则手握伊利、安踏、三棵树等品牌的代言。
不过,像谷爱凌、任子威、武大靖那样站在顶峰的运动员,永远只是极少数。
大多数运动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与奖牌无缘,连登上奥运赛场都是奢望。也有人曾经辉煌,却在成绩下滑或离开赛场后归于沉寂。他们是竞技体育金字塔的基石,却很少被外界注意到,场外日复一日的付出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经济回报。
为中国赢得首枚冬奥会金牌的杨扬,多年前曾坦言“很反感听到人评论退役下来就没有用”。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冰雪项目彼时的人才难题。
今年冬奥会,这一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互联网的放大镜效应下,那些已经退役或回归“普通”的运动员,再次走入公众视野。杨扬的后辈们不仅在赛场内争金夺银,还逐渐摸索出赛场之外的生存之道。
人们看到,许多曾经入选国家队的运动员,在因为伤病等因素不得不离开后,仍然在少有人知的地方从事青少年体育培训,将自己的未竟梦想寄托在手下的小孩身上。
也有人在荣誉光环渐渐消散后,迅速转型成为跨界达人,或是在直播间指点江山,或是拍短视频传授技术、答疑解惑。
与此同时,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拓宽体育内容时,也在有意识地将一些资源和流量向这一群体倾斜,试图在聚焦明星选手的同时,让更多的中腰部运动员被众人看到。这让运动员减少了退役之后的后顾之忧,在开启人生新阶段时有了更宽阔的选择。
退役后留在体育系统内工作,转型为教练员,是国内顶尖运动员的常见选择。
A
以著名花样滑冰组合申雪、赵宏博为例,两人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金牌,旋即宣布退役。一年后,赵宏博成为花样滑冰国家队双人滑主教练,而申雪也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滑冰协会等部门工作。
两人退役之初,还在北京、上海和台北等地举行了冰上巡演,并逐渐承担起演出策划的角色。在后期巡演中,他们已经能够独立编排完整的集体舞。
但像申雪、赵宏博这样的精英注定是凤毛麟角。更多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没能拿起国家队级别的教鞭,而是从事青少年培训。
“95后”王晓芮16岁时成为职业滑雪运动员,22岁进入国家集训队,主练单板平行大回转项目。但在2021年,她在伤病拖累下退役,成为北京平谷区的一名青少年教练。
王晓芮一共带了11名队员,最小的7岁,最大的也只有11岁。面对这些孩子,王晓芮只能先从基本功教起。去年底,王晓芮迎来了第一场比赛。小学员灵活地穿过一个又一个的旗门,飞一般越过终点。最终,王晓芮的队伍拿下了U10男子组的第一名,以及女子组的第七名。
从事类似工作的,还有25岁的前男子冰球国家队成员于明润泽。
于明润泽6岁开始练冰球,一直练到21岁,曾经两度入选中国队名单,却始终没有得到出场机会。再加上伤病影响,他在2018年选择了退役。
如今,于明润泽在北京一支少年冰球队当教练,队里都是2014~15年出生的孩子。“孩子要一点点从站冰上不会走,到走路一样,慢慢学到蹬冰、滑冰,急转急停,射门,把所有的东西全教给孩子。”
在北京冬奥会之前,除了手下的队员,几乎没有人知道王晓芮和于明润泽的名字。他们都在快手开设了账号,发布一些运动相关的短视频,但粉丝量均只有一万出头。
直到今年1月底,快手拍摄了冬奥系列短片《二十》,两人的故事被选中,才被更多人所熟知。短片中,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自己培养的孩子能够有朝一日站在奥运赛场。截至目前,两条短片的点赞量分别超过20万次,评论多达数千条。
B
也有运动员在离开赛场之后,选择向其他领域转型。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曾获得4块冬奥会金牌的短道速滑名将王濛。
北京冬奥会期间,王濛在咪咕视频搭档“名嘴”黄健翔进行解说,以其幽默直爽又不失专业的风格获得大量粉丝,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这位中国冰雪运动的顶级选手,在赛事解说这条新“赛道”上同样风生水起。
上周,王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计划为退役运动员成立体育MCN机构,帮助他们再就业。“还有一些你看不见的无名之辈,他们也是运动员,从事体育也有十年之久,他们也要面临进入社会再就业。”
事实上,除了王濛,已经有不少运动员开始有意识地向内容创作领域转型,其中就包括王濛的前队友、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金牌得主张会。
与王濛长期活跃在体育界不同,张会在夺金之后的第二年因伤退役,随后在多所大学读书、做研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她被选为6名护旗手之一。
2月9日,张会作为特邀嘉宾出现在快手冬奥直播间,点评任子威因犯规被判出局的一场比赛,向观众们解释短道速滑的判罚流程。
“现在短道速滑真的很安全、很合理了,也很公开和透明,有任何判罚尺度和争议,裁判长都可以说得很清楚、很透彻,而且在比赛结束之后半个小时之内可以申诉。”张会说。
作为曾经的国家队成员,张会对于中国冰雪界的新生代选手十分熟悉,直播中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这也是运动员转型做内容的独特优势。
“‘大象’(任子威的队内昵称)有时候倔得像头驴一样拉不回来,他认准一件事冲劲还挺足的,但有时候就特别粗心。……他就是这种性格,他这么多年的成长也是源自于他的性格。”张会说。
除了关注任子威的比赛后,张会还在中国队的多场重要比赛结束后,第一时间直播连线进行点评。她还拍摄了一系列短视频,内容包括赛事复盘、规则解读、冰雪运动冷知识等,单条点赞量从数千至数万不等。
更早时候,另一位北京冬奥会护旗手、2006年都灵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冠军韩晓鹏,也在快手上完成了直播首秀。
直播中,韩晓鹏讲述了自己学习滑雪的历程,如何在右膝关节韧带断裂后仍然坚持参加冬奥会,又如何拿下中国雪上项目首金。他预测谷爱凌将是最受瞩目的夺冠热门,并与拥有300多万粉丝的快手冰雪类达人铁豆现场连麦。
虽然快手账号开通时间并不长,韩晓鹏对于各类运营玩法已经十分熟稔。2月13日,他发布了一条有关冰墩墩的短视频,除了展现赛场内部情况外,还搭配了互动抽奖活动。
除此之外,韩天宇、刘秋宏、郭奕含、许宏志、程爽、陈虹伊等运动员们的直播连线也受到粉丝们关注。
这也表明,运动员在摸透去中心化的平台玩法后,完全有机会制造爆款内容出圈,实现从运动员到创作者的职业转变。快手“老铁”并非仅仅关注谷爱凌、任子威等顶流明星,其他运动员一样有机会进入成千上万观众的眼帘。
C
北京冬奥会期间,王晓芮、于明润泽、张会、韩晓鹏等体育人走进公共视野,成为谷爱凌、任子威等金牌选手之外的大众宠儿,展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健康生态。
国内冰雪运动曾长期面临商业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的难题,一名运动员如果不能在奥运会、世锦赛等顶级赛事上获得好成绩,那么退役后其收入很难得到保障。这类相对平凡的运动员占了绝大多数,却很少被公众注意到。
过去20年,中国冰雪运动跨过多个里程碑:2002年杨扬夺得冬奥会首金,2015年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2018年提出“三亿人上冰雪”,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从上至下的全民关注热潮,让冬奥运动员的生存状况有了极大改观。
尤其是在冬奥会“北京周期”,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视频形态兴起,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被看到的机会,进一步放大了谷爱凌等超级明星的商业价值,同时也为中腰部选手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出路。
互联网公司也在积极推动这一变化。快手此前拿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转播权,随后邀请一大批冰雪运动选手入驻,其中既有现役的任子威、范可新等“当红炸子鸡”,也有已经退役的张会、韩晓鹏等功成名就的退役老将。
北京冬奥会期间,快手围绕运动员推出多档节目,更多体育人获得了被看到的机会,如,李坚柔、叶乔波、宫乃莹、臧汝心、毕野、董冰、彭清、朱定文、孙丹丹、于柏巍、张梦莹等运动员们也都参与到快手的自制节目中来。
运动员们在参加这些节目时,展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网感”。短道速滑名将刘秋宏、韩天宇用“比心三连拍”秀恩爱,花滑选手陈虹伊被解说夸到脸红等瞬间,在被网民捕捉到广泛传播,引起广泛的二次传播。
除了平台策划节目外,运动员们也在主动尝试短视频。不少运动员在快手记录冬奥村的生活和训练,在站内制作魔法表情,分享隔离期间的故事,并在比赛结束后发声。
在短视频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运动员突破了竞技体育的传统边界,以各式各样的内容创意吸引粉丝、获得关注。即使职业生涯结束,运动员们仍然可以通过做直播、拍短视频,为体育迷们提供价值,并从中获得可观收入。
可以说,在体育人口基数扩大和短视频风潮的双重助推下,运动员退役后的可选道路已经大大拓宽。他们在赛场上拼尽全力,离开赛场后同样可以依靠一身技艺,成为体育圈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奥运周期结束后,运动员“去哪里”的问题,已经找到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