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苏仙的传说

民间事见秽 2025-02-14 16:13:32

在西汉时期,郴州城东的牛脾山下有一个大村庄,郴江河从村前蜿蜒流过。村里的姑娘们常常到河边洗衣和嬉戏。其中,潘家姑娘不仅容貌出众,还知书达理,深受大家的喜爱。

一天清晨,潘姑娘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河边洗衣。她蹲在一块大石头上,轻轻地用棒槌敲打着衣服。当衣服即将洗完时,一根红丝线从上游飘来,在她脚边游来游去。潘姑娘觉得有趣,便用棒槌去撩它,可红丝线却总是缠回来。她有些着急,便用嘴去咬,谁知红丝线竟脱开棒槌,滑入她的口中,最终溜进了她的肚子里。潘姑娘惊慌失措,但红丝线进入体内后,她并未感到不适,也就没再放在心上。

然而,不久后,潘姑娘发现自己怀上了孩子。这对于一个黄花闺女来说,实在是件不得了的事!她的父母气得对她破口大骂,责怪她丢尽了潘家的脸;村里的流言蜚语更是铺天盖地,嘲笑她伤风败俗。潘姑娘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只好偷偷逃到牛脾山,找了个石洞栖身。

在石洞里,潘姑娘生下了一个男孩。她抱着孩子痛哭一场,担心孩子长大后会遭受世人的欺辱,便狠心将他留在了石洞中,自己则下山而去。然而,没走多远,她似乎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心中一软,又匆匆返回石洞。她担心孩子是冻得哭,便急切地跑回洞里。可洞内却异常安静,她以为孩子已经哭得没了气息,心急如焚地冲进洞中。没想到,她看到的景象让她惊喜交加:她的孩子正被一只白鹤用翅膀抱着,小嘴含着身旁一只白鹿的奶头,大口大口地吃奶。孩子似乎只几个时辰不见,却已长大了许多。潘姑娘心中的恐惧瞬间化为喜悦。白鹿与白鹤见到她也不惊慌,等喂饱孩子后,便起身出洞,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潘姑娘决定不再下山,带着孩子在洞里生活。白鹿与白鹤也每天来喂奶,孩子一天天长大,不到一岁就能和白鹿白鹤一起出洞玩耍了。

转眼间,孩子满周岁了。潘姑娘心想,孩子虽没有父亲,但总得有个名姓。她走出洞口,抬头望见一棵大树的枝叉上挂着一条用禾草穿着的草鱼,树下有个人正枕着树身睡觉。她灵机一动,将草、禾、鱼三字结合起来,取了个“苏”字作为姓;又将枕和树身联在一起,取了个“耽”字作为名。于是,孩子便被取名为“苏耽”。

苏耽六岁时已十分懂事,对母亲孝顺有加。一次,母亲生病想吃豆腐乳,他便独自前往湘潭购买。郴州到湘潭数百里,他却来去不到一个时辰。别看他年纪小,却能给人家放牛,挣钱孝敬母亲。他放的五头牛都服服帖帖,他让它们在哪里吃草就在哪里吃草,从不敢乱走,到了傍晚,还能自己回到牛栏里去。大家都称小苏耽为“牛师”。

苏耽上山放牛时,白鹿与白鹤总是陪伴左右,还教他认识山上的各种药草。他不到十岁,便已能用药草给人治病,药到病除。郴州百姓都敬佩他,特意在城里为他们母子盖了间屋子,将他们接出洞来居住。苏耽在城里专心行医,郴州百姓少病少痛,过了几年快乐的日子。

苏耽十三岁那年,一天采药归来,突然跪在母亲面前说:“儿仙道已成,今日便要升天。”母亲含泪道:“娘知道你不是凡胎,迟早要走,只是今后谁来帮百姓治病呢?”苏耽说:“小病无妨,只怕瘟疫。”他指着屋前的水井和井边亲手栽的桔树说:“若发瘟疫,娘可取井水和桔叶熬水救人。”说完,向母亲拜了三拜,转身朝牛牌山走去。百姓们听说苏耽要升天,都赶去挽留。他们刚到山脚,便见苏耽在山顶一块大石头上打坐;等他们爬上山顶时,苏耽已跨上大白鹤,向天飞升。白鹤越飞越高,大家看到苏耽挥手告别。

苏耽升天后第二年,郴州果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瘟疫。苏母按照苏耽的嘱咐,摘下井边桔叶,用屋前井水熬成汤药给病人喝,果然药到病除,一场大瘟疫,郴州竟无一人死亡。百姓们更加感激苏耽的恩德,将他出生的石洞命名为“白鹿洞”,升天时站立的大石头称为“升仙石”,还在山顶建了座“苏仙观”,供奉苏耽的神像。牛脾山也改名为“苏仙岭”。

苏耽虽已升天,却仍眷恋郴州。他常回到苏仙岭,在山顶朝西南方向眺望母亲,岭上的松树都被感动,枝叉齐齐朝西南方向伸去,形成了“望母松”。苏母活了一百多岁。多年后的一天,一只白鹤飞来,停在苏母住过的屋顶上。几个顽皮的小孩用弹弓打它,白鹤却不飞走,弹子也打不到它身上。它用爪子在地上画字,留下一首诗,大意是:我是苏仙,回到故乡,为何用弹弓打我?画完,便飞走了,再也没回来。

0 阅读:20
民间事见秽

民间事见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