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门外之民”视角,自上而下看美国革命史

默扉 2023-03-12 17:36:10

古往今来,但凡说到革命和战争等历史重大事件,与之一同被记录、被讲述的,定然是在那些风起云涌时局里起过“定海神针”作用、或者带来重要影响的大人物们。时代的浪潮翻涌奔腾,无数仁人志士、能人异士总是史册中最光辉夺目的部分。

可是历史是最具包容性的,革命绝非只依靠几个大人物呼风唤雨指点江山就能完成的,历史也并不是只由大人物去书写的,“门外之民”们虽寂寂无名,但却非默默无言,他们被压迫所以更敢于反抗,他们起于底层所以更知疾苦,他们被历史所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历史。

甚至,美国的“建设者”们,也同样深受他们的影响,他们非但不是边缘人物,反而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革命年代的普通大众绝不是不善表达或者被动的。相反,他们也可以很雄辩”,他们可以为认识“大人物”提供新的角度,可以使传统图景发生出乎意料的变化,也会与领袖之间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推动顶层人物政治决策的做出与实施。

书写美国革命社会史的先驱、“工匠研究教父”阿尔弗雷德·F.扬在这本《门外之民》中正是从技工、主妇等在政治权力之外的“门外之民”的小人物视角,重述美国革命,并深入地探究他们在美国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普通大众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记忆。

所谓“门外之民”,指的是革命时期用来指称政治圈之外或者在外围向“门内”的立法者和官员提出要求的人的常用语。

在这本书中,它所指代的范围则更为广泛且多是底层小人物。但“小”有“小”的好处,“底”亦有“底”的精彩,阿尔弗雷德·F.扬将那些隐没于尘埃中的“土”和汇入海洋中的“浪”,细细剥离出来,以非常丰富、生动、切实的历史时刻,还原了美国战争中的诸多名场面。

而这些“名场面”也让当时的“大人物”们越来越认清——“他们正生活在一个挑战现状、充满动荡、反叛、民主暴动和大众苏醒的年代。”

革命时期的技工是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阿尔弗雷德·F.扬认为,技工在革命时期的事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他们是革命时期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而把“技工”包括在内,也表明了18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意识的转变,“他们对个人独立的向往同美国对国家独立的向往交织在一起”,小人物与大时代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被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的“技工”和我们如今所理解的技工其实也并非全然一致,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技工更偏向于工匠、手艺商人、从事一技之长的人,比如英勇无畏的报信人保罗、里维尔曾经是个银匠,而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曾经是学徒印刷工,他们都是“技工”。

但是,“牺牲群体、美化个体的美国方式在此处起着作用”,他们在各自的群体范围内如鱼得水并成为领袖,才得以被历史、被大众所铭记,也因此而主导了人们对美国工匠的记忆。实际上,在更多的时候和更多的行业当中,工匠们依然处于“中间”或者“底层”,甚至被三六九等地分为“重要”手艺商人和“次要”手艺商人,甚至在一些主要的殖民地城市,“中间”阶层的工匠尚且处于贫困的边缘、活得战战兢兢,更毋庸说“底层”工匠了。

这种社会分层一方面得到广泛认同,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人们的抱负,“革命时期是工匠们摆脱依附和区分,为实现抱负而共同行动的时期”,他们开始为了三“li”而奋斗——能力、独立和自立,他们为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辛劳的汗水换来稳定的生活来源而自豪,也因此而更加渴望得到尊重。但在美国充满冲突、导致独立的那十年,所谓的“尊重”其实都是非常脆弱的。历史的推手将技工和劳动阶层推至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境地,“个体工匠渴望获得个人‘独立’的传统梦想就这样与美国摆脱英国制造的运动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命运交织下,他们开始通过一次次的运动来表达诉求,“门外”的人们开始向“门内”张望,并且在市民意识开始觉醒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一种自身利益群体感。

正如阿尔弗雷德·F.扬所言:“工匠作为美国第一个劳工运动,以及国家及其民主理想的塑造者,值得拥有一席之地。他们也是‘建国者’。”

除了工匠,女性群体也是“门外之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世纪的波士顿,很少有女个体经营者能够获得男性工匠、店主和商人企望的“能力”或者“独立地位”,成功者的数量屈指可数且维持时间也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当家女性依赖对贫困的救济,却又“坚守着一种道德经济学和个人独立的渴望”,处于依附地位又坚决地拒绝让她们感到羞辱的救济形式。

波士顿女性在很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们继承了波士顿丰富多样的暴乱传统,也是男人们爱国主义的鼓动者和对懦夫的羞辱者,女性与男性之间相互动员、影响,共同构成大众领袖的支持基础,她们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同时也是家庭事务中的决策者,与“自由之子”相对应的“自由之女”的概念愈演愈烈,女性们的思维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门外之民”之后,阿尔弗雷德·F.扬还深入讨论了美国革命中的激进性以及革命之后所遗留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东西,可以视为从新的角度和侧面对于普通人民参与革命、影响革命的讨论与补充。

自由杆、自由树、自由之子、自由之女……无数勇敢、坚定地为“自有”呐喊的声音,正是来自这些由小人物们组成的“门外之民”,而他们的声音也表明了革命时代的普通民众对于独立事业的深刻需求。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