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量宽的钱进入不了美国的消费,进入不了美国投资,美国把市场打开以后,这些银子都到中国来。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之下,美国一系列货币政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种种波折,都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道路上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全球化最早的设想是互赚,进行不下去的道理在于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大家没有都在里头受到了同等的利益。美国要维护它的核心奶酪,要维护它的核心利益,就形成了一个冲突。
会发现全球化像波浪一样,有全球化的上升、峰值和衰落。衰落以后就开始进入到风险的高发期。
第一次我们说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黄金期,全球化的黄金期是1870 ~ 1913年,接续的是1914 ~ 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1870 ~ 1913年的主角是当时的霸权国家英国和法国,和当时的新兴国家德国和美国之间的较量。
那么第二次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黄金期是1950 ~ 1973年,接续的是1974 ~ 1991年,布伦特森林体系破产,两次石油危机,世界经济滞胀,冷战结束。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全球治理的危机。
我们说1990年到2008年以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代表着全球化的结束。全球化的结束,用国家的话来讲就是世界百年变局。这次是中国和美国的较量。
那么这个时期到了最坏的谷底,人们在走出来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新的全球化怎么能够弥补旧全球化的弊病,也就是没有政府,没有宏观调控,全球失衡是必然的。
谁来为全球失衡买单?再平衡的机制和责任是什么?
但是美中经济安全与评估委员会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却说,这场危机的根源是失衡,失衡的责任中国人要买单。为什么要中国买单呢?是因为你出口太多,经常项目的顺差太大。
在国际对全球失衡有一个指标,叫做经常项目差额对占GDP的比重。3%以上,就说明在全球失衡调整的中间,你要负更多的责任。也就说你出口的商品和服务太多,你没有购买同样多的国外的商品和服务。
我们顺差最多的时候应该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那是我们的顺差最大,美国的逆差最大。
美国就会拿这两个数说,你看危机前,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是最大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例是最大的。所以中国要承担调整的责任,要大量地扩大这个内需和进口。
但其实我们只要拿出两张表,美国人就说不出话来了。一张表就是美国的经常项目的逆差,什么时候超过1000亿美元,什么时候超过4000亿美元,什么时候超过8000亿美元。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美国失衡的时间序列是什么样。
还有一张表,就是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什么时候超过1000 亿美元,什么时候超过4000亿美元。为什么?是因为美国从1000亿美元的逆差到超过8000亿美元的逆差,是由两次泡沫经济构成的。
一次就是90年代的IT革命走向IT泡沫,还有一次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美国的金融和房地产的泡沫。这两次泡沫从1991年开始,把美国的逆差从1000亿拉到拉升到超过8000亿。
而中国的顺差发生在什么时候?中国的顺差发生在2005年。2005年是美国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拉动全球非理性繁荣的时期。美国拉动了中国的顺差增加,怎么能够说中国拉动它呢?
因为美国的逆差是从90年开始,而且都是先行指标,中国是追随指标。而且中国是从2005年开始顺差才开始增加。所以从这个角度,两张表那一放,美国就没有话说了。
但是从美国来讲,他仍然要求你来买单。因为美国陷入危机,美国的量宽的钱,就是放水的银子进入不了美国的消费,进入不了美国投资。美国把市场打开以后这些银子都到中国来。
大家可以算一算,2009年到中国买一栋楼,2015年退出,它的收益有几倍?全球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因此中国也就作为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和负责任大国,发展应该有利于全球的再平衡。因此2013 年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是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一个公共产品。
【本文来源@聊一波@王波明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