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的不是爱,而是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不渡 2025-02-01 08:57:22

你们听过“父母改口,孩子超赞”这句话吗?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有点夸张得离谱啦?但要是我说“只要父母好好说话,就能给孩子的人生带来超正的影响”,这可绝对不是吹牛的!

我们来算笔账哈,要是每天父母和孩子能有高质量的对话两分钟,一年下来那可就是 700 分钟呢,这就相当于 15 次高水平的心理干预呀!就这短短的交流,都能处理好一个常见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呢。反过来说,要是每天都来上两分钟的暴力沟通,那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可就像钉子钉进木头,就算拔出来,那洞还在,很难愈合的呀!

各位宝爸宝妈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有没有因为觉得孩子小,就压根儿没把他的想法当回事儿,一脸不屑呢?

-孩子满心欢喜地跟你分享一件事儿,你却一盆冷水“哗”地浇下去,扫了孩子的兴?

-孩子不小心出状况、犯了错,你是不是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备,根本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是不是常常把“为了你好”挂在嘴边,硬逼着孩子去做他压根儿不喜欢的事儿?

-甚至在你和另一半吵架后,心里窝火,就对着无辜的孩子撒气?

这些语言上的忽视、指责、打击、嘲讽、强迫,还有那些任意打断孩子说话、拒不回应、随意评价等等行为,给孩子精神和心理上带来的伤害,可比肉体上的伤痛严重多了!就像一把刀,在孩子心里划下一道道口子,看着不流血,却疼得要命。

给你们举个常见的例子哈。

妈妈问:“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回答:“还没写完。”

妈妈马上就炸了:“为什么还没写完?!别玩了,赶快写作业!”

孩子委屈巴巴地回一句:“我正要写啊……妈妈好烦!”

每天都来这么一出,是不是感觉压力山大呀?一方面被孩子这不耐烦的态度气得够呛,另一方面又讨厌那个整天唠叨,还总想着“明明想当个温柔的妈妈……”的自己。尤其是那些责任感超强的家长,更容易被“一定要好好教养孩子!”“我必须守护孩子!”这些想法给困住,然后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越想做好越做不好。

当时了,和孩子比起来,父母那可是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好多事儿上确实能给孩子提出特别有价值的建议。也正是因为这样,长久以来,家长们都太能“说”了,而且一有事儿就急着“说”,特别是和孩子意见不合的时候。这时候的“说”,可不单纯是表达观点,里面还藏着好多无形的“命令”和“强迫”,孩子能不反感嘛!

爱,是个很抽象的东西。但“说话”这事儿,可以很具体。可以把养育孩子这条路上那些“抽象的”爱的风景,变成一个个“精准具体”的亲子沟通小技巧。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超好用的亲子沟通技巧——“我讯息”。这“我讯息”该咋表达呢?

第一种,当你想称赞孩子的时候。

公式就是:对方的行为 + 自己的感受。

比如说,“你今天帮弟弟妹妹,帮了妈妈大忙,妈妈心里乐开了花,真的非常感谢你!”

“今天闹钟一响,你就自己起床穿衣服了。妈妈不用操心你,可以专心做早餐,感觉特别轻松!”

这样说,既指出了孩子具体做了啥好事,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又把父母心里的感激之情传递给了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那不得“蹭蹭”往上涨啊!

第二种,当你希望孩子纠正某些行为的时候。

公式是:对方的行为 + 自己的感受 + 请求。

比如,“妈妈被骗的时候心里很难受,但如果能听到实话,妈妈就会很开心。下次跟妈妈说实话,好吗?”

当希望孩子改正行为时,明确指出具体是啥行为,再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这样能降低孩子的“被评价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有啥影响。最后提出“请求”,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孩子吃饭老是把米粒掉得满地都是,你可以说:“宝贝,你吃饭掉这么多米粒,妈妈打扫起来有点辛苦呢,妈妈希望下次你能尽量不掉米粒,咱们一起保持餐桌干净,好吗?”这样既表达了你的感受,又给了孩子改进的机会,比直接吼“你怎么这么邋遢,每次都掉米粒!”效果好多了。

好好说话,不仅仅是语气温柔,更是要用对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而不是压力和指责。咱们当爸妈的,得学会把爱用正确的语言“翻译”给孩子听,这样,孩子才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0 阅读:17
不渡

不渡

向上的生命力比皮囊更有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