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第一名将:抗击后周数十万大军,连柴荣都敬佩不已

奇怪讲故事丫 2025-02-24 15:22:27

显德二年(955年)冬,淮河冰面映着刀光。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南唐边境烽烟四起。当各州县守将望风溃逃时,淮南重镇寿州城头,一位身形消瘦的将领迎风而立。他叫刘仁赡,这座孤城即将成为改写五代战争史的传奇战场。

彭城刘氏宅邸的书房中,少年刘仁赡同时摊开《孙子兵法》与《论语》。其父刘金作为南吴太祖杨行密麾下“三十六英雄”之一,官至濠州团练使,却坚持让儿子文武兼修。这种独特的家学,造就了后来那位“抚民如子,治军如铁”的清淮军节度使。

保大四年(946年),刘仁赡率军攻克巴陵,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他独创的“降卒整编法”——将俘虏打散编入各营,既扩充兵力又防止叛乱,使得南唐军队在楚地站稳脚跟。十年后,当中主李璟将淮西门户寿州交到他手中时,这位儒将已在江淮大地树起赫赫威名。

显德三年(956年)正月,李谷率领的后周先锋部队在寿州城外扎营。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刘仁赡连夜改造城防:在瓮城内暗设伏弩,护城河里埋下尖桩,粮仓四周挖通防火渠。当周军架起云梯强攻时,城头突然泼下热油,数百周兵惨叫着跌落墙根。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二月。后周世宗调集八州民夫,用冲车昼夜猛攻西北角城墙。刘仁赡亲率死士用铁索捆住冲车,城上士兵趁机抛掷火罐。燃烧的冲车堵住攻城通道,为守军赢得修补城墙的宝贵时间。这场持续月余的攻防战,让“刘铁壁”的称号传遍中原。

显德四年(957年)春,寿州城粮尽援绝。监军周廷构偷开城门时,重病的刘仁赡正躺在担架上巡城。面对劝降的周使,他挣扎着写下:“淮水未竭,唐土尚存。”柴荣入城后,见到这位让十万周军折戟的对手,当场脱袍相赠:“若得将军,何愁天下不定?”

五日后,刘仁赡在囚帐中阖目。据《十国春秋》记载,其灵柩出城时,寿州百姓沿街跪送三十里。后周军士自发解甲肃立,连营号角呜咽如泣。这座坚守四百余日的孤城,用最后的气节为五代乱世留下最悲壮的注脚——真正的名将,不仅能赢得战场,更能赢得对手的敬意。

历史长河奔涌,寿州城墙早已湮灭,但刘仁赡“以孤城抗天下兵”的故事仍在淮河两岸传颂。当我们在合肥新城遗迹中抚摸那些带箭痕的墙砖时,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战鼓与誓言。

0 阅读:10
奇怪讲故事丫

奇怪讲故事丫

行走历史长河中,坐看风起云涌时,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