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如果剧情和角色都不够感人,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是华丽的视觉效果,也只是一种浪费。《刺杀小说家》虽然是今年新年首映礼的第三位,但与第一位和第二位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虽然投资了将近七亿,但在三个星期后,票房只有九十亿,很可能会成为今年新年首映礼最大的失败者。这部电影是根据薛涛的《飞行家》改编成的《刺杀小说家》。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爸爸如何“暗算”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将作者的想象与真实的世界互相映照,相互影响的过程。这部电影所传递出来的强烈信仰,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再加上《流浪地球》剧组花了一年多的功夫打造出来的视觉效果,而这一幕,也成为了影片上映前,最精彩的部分。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这部片子真是“黑马”,那它绝对可以翻盘,最起码不会是目前这个样子,只是一部没有“合家欢”感、《唐人街探案3》过于“商业”、《你好,李焕英》过于“真情”、《刺杀小说家》略显单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本来应该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但是,它似乎只是一个故事。巴赞在其论文《电影语言的进化》中指出:“在真实的电影稿(影片叙述的最终目标)和简单和自成体系的场景之间,有一个传递装置,即美学的“转换装置”。影片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以图像来表达,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通过一种模糊的方式,将画面投射到了观众的心中。”《刺杀小说家》里的转播装置就是被毁掉的,虽然电影里的剧情很容易用一句话概括,但剧情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比如,李沐在电影最后,派了两个“特异人”来暗算关宁和路空文,如果他成功了,自己就要带着两个人一起死,这就与他买通关宁来暗算路空文有冲突,所以,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一个“特异人”,但最后,他只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就行了,为什么不让自己训练出来的人来做这个任务,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强调关宁的重要性,到了最后,他也否定了这个说法。在电影中,《刺杀小说家》被认为是一部意义深远的佳作,但它的存在却让人忽视了其中的诸多破绽,不过在此之前,它的剧本一直被认为是一部电影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没有把一个好的表面故事说出来,却要用隐喻来提升自己的水平,这是目前很多影片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没有学好,先学跑,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一部作品在某个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或许可以将它隐藏的某些问题给遮蔽起来,从而被称为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是,隐喻这种东西,永远都只是一个主观上的表述,并不能让它变成一个人人称赞的对象。主角是道具化关宁和年轻的孔文,他们两个在电影中都是身经百战的英雄,因为电影本身的动作和奇幻,所以两个人的故事看起来都很精彩,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故事却是毫无意义的,不管是年轻的孔文,他爬上了山崖,高呼着要为妹妹报仇,关宁一听到故事就认为故事可以改变事实,这两个角色的表现都很反常,但却都是在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在这部电影中,最大的功臣就是杨幂了,她在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冰山美人,但很快就变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剧情也很含糊,她只说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她的“女儿”,在关宁为了找到自己的女儿,苦苦挣扎了六年后,她被父亲的慈爱所打动,所以才会毫不犹豫地出卖抚养了自己这么多年的父亲,来帮他一把。这有点扯,从电影里监控关宁,将关宁从警方手里抢走,然后以杀掉她为筹码,就能看得出来,“屠灵”和“幕后黑手”李沐都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好人,也不是什么慈悲为怀的好人,但“屠灵”却在关宁最关键的时候,成为了“武器”,与两位“特异人”进行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战斗。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关宁不是李沐的对手,于是,他的手下背叛了他,成为了他的对手。
“黑甲”也是如此,原本是被命令杀死兄妹二人的,但杀死了姐姐后,他不但放过了弟弟,还牺牲了自己,将自己变成了一具傀儡,用来保护弟弟,让他实现“弑神”的伟大愿望,但原因却简单地归结到了对年轻人言辞的触动上,这就很惊人了。
“现实”和真相之间,总是会发生一些冲突,而《刺杀小说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关宁接棒,接着便是一群红兵,围剿赤发恶魔的场景。关宁在“现实”中,与电影中的观影者进行了一次对话,比如“地球上的火炮,替月球毁灭你”、“加特林喷出蓝色火焰”之类的文字,让关宁在“现实”中,以自己的视角,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与电影中的“梗”进行了一次互动,给电影中的观影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亲身经历,让关宁在“现实”中,又多了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然后,赤发怪的死,李沐的昏迷,都说明了事情的真相,没有一部小说可以改变事实,所有的幻想,都只是李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心虚的一种表达,整个的过程,都是那么的苍白和滑稽,这就是一部传奇电影的结局。
结语:《刺杀小说家》用一部完整的影片告诉了所有人,“只有信仰才能成为现实”,所有人都被这个理念所感染,陷入了疯狂之中,但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的剧情和角色,如果没有足够感人的剧情和精彩的视觉效果,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