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干部峥嵘岁月故事(五)栽植大行桑(中)

奇章有吴璨 2024-03-14 03:52:53

沿着兴隆至黄龙泥结碎石公路,和九村郑书记,乡财政所雷财粮一起往九村进发。郑书记个子不高,一个平头,穿一件白衬衣,看样子不常穿,走人户开会才会穿一下,又放进衣柜里。壮实,说半节话留半节话,不问不主动说,一路上,我问他荅,大体了解九村情况。

他是黄龙乡杨家沟村支书的舅子。从小父母早亡,两兄妹相依为命,集体生产,靠生产队分口粮长大,年满十八岁参军,当了八年炊事兵,和司务长干了一仗,退伍回农村,白手起家,修房子,买柴油机加工粮食,做面,喂猪,几年下来,家庭付业初具规模,结婚生子,当了社长。

原村支书被人告发,经济上过不了关,有问题,处理,撤销职务,乡党委让他当村支部书记。喊他当支部书记,不愿意,家里丢不开,大半个村要来加工米,面,猪饲料。自己要加工面,由于磨面成数低,麦麸要喂猪,做的面白有筋道,附近群众都要来用小麦兑换,一天忙,修的房子壁子没有时间粉刷,四面透风。当社长在本社,晚上去开展工作就行了。推迟了几次,还是乡党委以个人服从组织才接过这个担子,苦了家属,既要做家务,又要加工,做面就没有时间了,停了,面机放在那里生锈,送给战友雷连长加工面。

"这次九村育桑苗没有问题",一直跟在后面的雷财粮一句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让他走前面,说一说理由。九村在土改时,四合乡所在地,四合乡是高升乡前身。四周山,中间平,土地肥沃,只要肯下力气,土地不哄肚皮。栽桑养蚕历来是这里老百姓传统付业,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土地下放后,几乎每家每户都喂蚕,一户人喂一寸二寸,多的可喂一张蚕,收入三四佰元。郑书记当兵回来,将土边都栽上桑树,他一家人可以喂4张蚕,社上的人跟着学,喂一張蚕的有十几家。

他们社有一个雷连长,和郑书记战友,做面和喂蚕,带动他们社栽桑养蚕,一个社家家户户都养蚕,他家姊妹多,一年养蚕5张。一路上,对这次育苗栽桑有了初步想法打算:群众在能人,干部引导下,积极自发的养蚕,群众基础好,没有规模,没有组织起来,参差不齐,小打小闹,效益不高。

走到了雷家桥小学,三个教室只有一个教室里坐着五个小孩,三男二女,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教师,穿一件蓝色中山服,领扣严严实实,一手教棍,一手粉笔在黑板上写着,歪歪扭扭几个大字。

郑书记带着我到了中间一间屋,一个黑瘦的老头迎上来,弯着腰,两眼炯炯有神,“谢老师,通知全体村社干部来学校开会”,"要得,几点钟","四点钟嘛”,不一会儿,操场边的大嗽叭响了,对面坡上嗽叭响了,放一阵音乐,传来了苍老洪亮的声音;"请广大社员同志注意,下面播送一个通知。经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在今天下午四点钟,在学校召开村社干部会议。请村干部,社长听到通知,立即来学校开会。社员们请转告一下。"接着放音乐,然后放中央广播节目。

谢老师是九村退休教师,隔壁上课的是他接班的儿子。儿子接班在乡小煮饭,炊事员,为照顾家庭,回本村教书。老谢老师退而不休,在家里与老婆说不到一起,要他干农活,他不会,被没有文化的老婆踏屑,气不过,索性守学校,帮小谢老师上课,父子俩撑起一个学校。二个班勉强拉扯磕磕跘绊着上课,也算过得去。一个回乡高中生,两口子私人办四合小学,招收二个班,九村学校二个班一下子跑了一大半。留下五个学生可能也保不住。原九村支部书记撤职了,广播设备从原支书家里搬到学校,老谢老师有事情做了,一天三次按时放广播,播送通知,有时社员喊人,喊医生,也在广播上通知,兴趣来了,在广播上读一读报纸,政策,农用技术,新闻,他乐在其中。他老婆来找他,给她一点钱,乐颠颠走了,相安无事。老谢的烦恼就是五个学生留不住,下个学期小谢老师又要回乡小煮饭去。

操场来了一个精壮的汉子,一米七左右,走路风风火火,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似的,进门就笑哈哈和小谢老师开玩笑:“煮饭松活些,还是教书松和些”。郑支书将他介绍给我:”郑尚亿,村主任,",又介绍我,他严肃地说:”欢迎领导来指导工作,有用得着的地方,放心,帖起",交谈中,他也是退伍军人。在部队是侦察兵,三代男丁单传,他的爷爷发电报叫他回来,和一个姑娘拜堂成亲。后退伍回乡照顾老人,老婆,小孩。敢于逗硬,不讲情面,执行政策不折不扣,在乡计生突击队干了一段时间,九村班子调整,代村主任,换届提交村民大会选举。

一前一后,来了二个人,一个高大,白净,穿一件白短袖,黑长裤,一双凉皮鞋,头发短平,瘦骨脸,戴一顶草帽,摇一把蒲扇,姓熊,村会计。

紧跟其后村文书,黑,胖,矮,一脸毛胡子,一双草鞋,光头,摇一把竹编扇,姓王。熊会计站在地坝喊:"开什么会,这么热的天”,郑代主任招呼:”进来,乡上来了领导了,总有事才开会"。

陆续来的干部坐在空教室里,围着我坐了一圈。从手提包取出笔记本,基本情况了解一下。我问,熊会计顺口答:九村,雷家桥村,十个社,1015户,3145人,包地人口2456人,田1545亩,土2140亩。牛,羊,猪,鸡,鸭,养蚕大户,加工,个体商店,他一囗气将一至十社的人口,户数,田土面积背下来,这些是乡村干部的基本功,作为驻村干部要倒背如流,掌握第一手数据,为平时工作提供依据。九村人多,土地面积大,配备了一名会计,一名文书,一般村会计兼文书。

村上三个主要干部来了,我跟郑支书说:"村上几个主要干部开个会,讨论一下,定个初步方案”,几个人到隔壁广播室,我简单的把上午区委会议内容讲了一下,目前四斤桑种子,要育十亩地,问郑支书怎么办,郑支书问熊会计怎么办。熊会计大咧咧说:"等大家来了,会上看大家怎么办”,“要得,各社社长来了看怎么办",郑代主任接口说。

陆续村干部,社长来齐了,村民兵连长,个子中等,不急不躁,选一个位子坐下,我要求郑书记点名,具体到人名,社名,点一个,点一下头,表示认识。一社长干瘦,声音大,一手抽烟,一手捂肚子,三十多岁像五十多岁,赶场天,卖耗儿药,得了肝硬化。农活由个子矮小的老婆做,家务由十三岁的女儿做,工作来了,站在半坡上喊。

五社女社长,四十年左右,花衬衣,凉鞋,一头灰,刚从自己的加工厂来开会。郑支书简单的介绍了我,简单的将上午区委会议过程讲了一下,就交给我讲。

其实我对整个村情况还不太了解,作重将九村的栽桑养蚕模式,和方家山栽桑模式,作了个比较,证明栽大行桑的好处。目前,正是育桑苗季节,育桑苗的技术要点,迫切性,必要性,重点要把桑苗育下去,时间不等人。是任务分到社,一家一戶,还是每个社集中育苗,征求大家意见。

一社长发言:如果把桑种分到社育,往年用油菜壳,麦壳盖,浇水,育出苗稀稀拉拉,今年改方格,营养坨育桑苗,没搞过。像区上说得这么凶,今年怕不好办。他这么一说,大家一致意见,育苗有困难。不愿育方格,营养坨,麻烦不说,考虑成活率的问题。满堂克蚂叫,郑代主任招呼了几次没有效果。

怎么办,桑种在郑支书包里,桑苗还在脑海里,明年的大行桑关键在今年的育苗里,迫在眉睫,时不待我。

0 阅读:0

奇章有吴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