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为何东野能够扩军10倍,而关内华野却几乎没增长?

野史记录 2024-08-28 16:44:44

解放战争期间,东野打赢辽沈战役,华野和中野打赢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之前,粟裕指挥华野作战,频频取得大捷,打出了华野的军威。从这里可以看出,东野和华野在战绩方面都很优秀,但从兵力发展开来,两者间却相距甚远。

东野经过解放战争,从最初进入东北的十余万部队,发展成为超过百万的大军,乃至于后期打完辽沈战役仍有余力入关作战,打得关内敌人见了“狗皮帽子”就心惊胆战。而华野的战绩不俗,兵力却始终没什么突破,几乎没什么增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东野的发展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之际,东北地区的重要性立刻凸显出来。其一,东北是我国当时的重工业基地,所产出的粮食更是在全国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这两点算下来,谁占据东北,谁就相当于拥有粮食和武器,对于后期谁能最终胜利有着重大影响。

所以,毛主席当时定下的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但东北的重要性蒋介石也知晓,并在美军的帮助下迅速占据东北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我军进入东北初期,甚至连武器都匮乏,部队更是各自为战,没有完全凝聚在一起。

加之东北的革命基础很差,没有我军的根据地,又处于遍地土匪的局面,我军想要在东北发展其实非常困难。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北野战军却偏偏发展迅速,以“放开大路,占据两厢”为发展方向,建立了北满和南满战区,在军事上对国民党军形成牵制。

同时,罗荣桓在东北完成了土改、剿匪、整军,迅速扭转了东北的局面,让东北人民对我军重新认识,从陌生到拥护,兵员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至此,东野的兵力不断壮大,前线也捷报频传,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等战法经受住了考验,再加上东野习惯以多打少,取得胜利的同时可以尽可能的降低伤亡,东野的百万大军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凝聚起来。

华野的艰难

我们再来看看华野的发展的之路,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华野同时期的任务。华野的任务与东野有很大不同,因为华野在当时的作战区域,有着可靠的根据地,其中山东根据地更是实力非凡,建立的时间也早,山东野战军一直以“富裕”著称,这也造就了山东野战军善打攻坚战的威名。

在东野大力发展之际,华野需要的做的是稳住局面,巩固华北解放区,保卫住根据地,同时牵扯住关内的国民党军,不让关内的敌军出关,给东北发展增加压力。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自然是给敌人制造压力,主动出击是不二之选。

因此,粟裕在华野尚未组建时期,就已经开始带着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开始打仗了,而且逢战必胜。粟裕善于打神仙仗,所以指挥华野作战期间,打了很多传奇案例,总能在敌军已经大幅度压缩华野作战空间时,突然形成区域性兵力优势歼敌,打得敌军心惊胆战。

这时候,可能就有读者朋友们疑惑了,既然粟裕率领华野打这么多胜仗,华野的发展应该很好才对,为何华野不仅没能发展出百万大军,反而增长甚微呢?其实,导致如此结果的背后,一共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华野的根基虽然好,背后有稳定的根据地支持,但因为频频作战取得胜利,吸引国民党军注意力的同时,也令蒋介石恼羞成怒。国民党军为了尽快摆脱华野牵制,对山东发起了重点进攻,派出了远超华野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的推进方式,企图将华野赶走。

此举虽然不算高明,但效果还是有的,导致华野的压力倍增,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主力部队不得不转移到外线作战,只留少部分战斗力在原地打游击,使敌人不敢全力追击华野主力部队。

而且,国民党军当时也看出了华野能打胜仗的根本,极具针对性的对山东解放区百姓进行搜刮和控制,切断百姓与华野的联系。敌人还狠辣的破坏了解放区的许多工厂,令华野的武器装备和弹药陷入紧缺的境地,做完这一切,敌人又重点布置兵力,分割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华野当时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丢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在外线与敌人作战,由于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之下,华野依旧没有失去战斗力,在陈毅掌控大局,粟裕来军事指挥的情况下,完成了逆转。

第二,华野虽然屡战屡胜,还完成了孟良崮战役这样的伟大胜利,但在这些胜利的背后,却还是要注意到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伤亡很大。

粟裕善于打神仙仗,自然避免不了伤亡要比以多打少大,笔者简单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更加直观了。

例如,华野胶东战役中取得了歼敌6万的壮举,但伤亡数也却达到了4万之多;玉东战役歼敌9万,我军的伤亡数也有5万多;大家熟知的孟良崮战役,伤亡人数对比歼敌和俘虏数而言,也达到了近半的程度。

这样就导致了华野在解放战争时期歼敌数量多,但伤亡数量也高,再加上当时的根据地被破坏,兵员难以补充,兵力一度进入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胜仗越打越多,兵力却越来越少,按照这样的比例削减下去,国民党军随时可以调兵过来,而华野可就要打光了。

陈毅当时为了解决这个困局,采取的办法是接收俘虏,这样就能一边打胜仗,一边补充华野的兵员。这样的做法仿佛是一柄双刃剑,可以解掉华野兵力损失问题的燃眉之急,但也增加了不少的隐患。

优点是国民党军的俘虏经过思想改造以后,成为解放战士,将许多战术带了过来,对我军提升战斗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缺点是国民党军的俘虏有一些人很顽固,作战顺利时没有问题,作战失利时立场不坚定。尤其是敌人的整编74师最具代表性,他们的思想不仅顽固,而且极具隐蔽性,思想改造时假装接受,暗地里却说怪话,这批俘虏历时三年多才算彻底改造完成。

但华野最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的完成了华野的任务,虽然兵力没有增长到东野那种百万大军的程度,但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兵力稳定,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实力的体现了。

0 阅读:405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