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贝尔被拒绝:从前的我也借过人脉

桃叨叨 2021-11-09 15:17:40

作者/文小刀

编辑/手骨

导演「逐梦演艺圈」,会好看吗?

这个飘雪的美丽周末,腾讯视频《导演请指教》首播。

有人把它当成「导演版」《演员请就位》,制片人坐镇,导演和演员互选、拍片、接受考核。

第一期最大看点,是包贝尔和相国强同题竞争,两人都翻拍了《哪吒》。原本在挑演员环节无人问津的包贝尔,最终凭燃系短片,打败了人气更高的相国强,以高票逆袭胜出。

到了下集,毕志飞翻拍《新小城之春》,有影评人夸他有进步「至少我看的时候是舒心的」,但马上有人跳出来diss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直指他「媚雅」。

当然,搞事当属李诚儒最会,他说自己不承认新小城之春是毕志飞的作品,直冲热搜。剧情如此抓马,一方面是呈现影视圈的真实生态(尴尬瞬间),一方面激发「人性」的真实切面,是「爽综」无疑。值得玩味的是,第一期的剧情,基本可以概括为被嫌弃的导演们的一生。

那么问题来了,当导演被嫌弃时,该如何「指教」?

当导演被「嫌弃」

先看节目阵容,4位制片人,16位导演,10多位演员。

在所有导演中,关锦鹏是导师级的人物,话语权最强。

至于其他导演,多数都是带着争议或者不确定性来到现场。

第一期被重点突出的,是被嫌弃的那一类。

纵使蔡康永一出场拿出了极大的诚意,3次邀请李诚儒来听听他的本子,但都被拒了。蔡康永撒娇:「你先听听看嘛」,李诚儒愣是傲娇拒绝。理由是不相信蔡康永能拍好京剧题材。

连德格娜都说像蔡康永这样如此「谦卑」的邀请演员,这事儿她办不到。

原因残酷但真实,蔡康永也承认,虽然他是电影系毕业的,也有过拍电影的经验,但因为他偏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身份,以及过去的电影作品评分不高,无法被李诚儒信任。

和蔡康永一样,毕志飞(曾拍摄豆瓣2.2分的《逐梦演艺圈》)也是科班出身的,读了11年大学,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硕士、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连邀多位演员都被拒了。比如张雪迎被cue到时,她坚称自己只有24岁,不符合25以上标准,不管多尴尬,都得狠心拒绝。

实在没人救场。温峥嵘出于善意,听了他的剧本,还是没选他。

柯蓝一针见血,点出演员对导演是有滤镜的,滤镜来自于他们过往的导演作品。

这种尴尬和劣势,同样发生在包贝尔身上。

包贝尔很希望齐溪能演他的剧本,齐溪出于礼貌去听了,听完一下绷不住,直接泪洒现场,表示很感动。但纵使如此,还是被另外一个文艺片导演德格娜(代表作《告别》评分7.5)抢走。

除了上述作品口碑不佳的导演,韩雪从来没有拍过电影。这次在邀请演员环节,她搬出了最强阵容——来自张艺谋的摄影团队赵小丁,以及音乐方面请了韩红。看似华丽,但包贝尔隐约表达了他的担心——他曾经也借自己在圈内的人脉资源,做过类似的事儿,但最终效果不好,班底不是万能的。

除了新人韩雪,来自二手玫瑰的梁龙,今年刚刚本科毕业的王文也,拍网剧《蛋黄人》出身很少拍电影个性内敛的导演钱宁黄,看起来都很生涩。当然,节目也不乏吴中天这种被制片人一致认可,被王晶盲猜是最佳导演的人,但节目第一期,还是把「嫌弃」最大化了。

观众看不懂电影就是low吗?

0起点,或者被贴上过烂片标签的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困难重重。

毕志飞的「艰难」,贯穿他的拍摄全过程,被节目组放大到了极致。

在《导演请指教》邀约导演失败后,他只能自己找替补演员。

但实际拍摄时,当他想要演员走戏,演员抗拒情绪严重,拒绝走戏,「不想消耗明天实际拍摄时的热情」。这段也有不少观众表示心疼:演员很刚,导演看起来毫无话语权,太卑微了!

实际短片上线后,还是被嫌弃。李诚儒评价毕志飞改编的《新小城之春》的片段不属于毕志飞的作品。「如果我把红模子描得很像,请问这是你的吗?」,也痛批了他这是投机取巧。

二手玫瑰梁龙拍《疯狂外星人》,跟毕志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是幸运的,一开始就获得了大潘的力挺。两人相互信任、配合默契。但最终呈现的短片,也还是被观众嫌弃了,观众觉得没看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直接摁了离席键。

影评人觉得高级,呼吁观众多一点耐心,结果被观众反击「你不能把你啃过的甘蔗给我啃」「观众看不懂就是low吗?」

是的,此处成功掀起高潮。

最终以梁龙的自白收场:我只是用这个IP在当下的情景里,拍出一个令我舒服的作品。哪怕下一部是一个很烂的商业片,你们也管不着我,我就是想拍成那样。

不管是被资本、被演员、被影评人或者被观众嫌弃,某种程度也符合电影圈的「人间真实」。

新导演或者新锐导演,他们想突出重围,并不容易。

比如《导演请指教》节目组采访过尔冬升,他表示,在面对新锐导演时,美国的一个制片厂曾说不培养新导演,因为培养一个新的导演压力太大,要花很多钱。「如果一个新导演他没有一个很好的片子,他就很难有信心。」

就算是陆川这样的大导演,在刚开始拍《南京!南京》时,也曾面临非常严峻的资金压力。

放眼整个影视圈,不管是电影还是剧集这样的市场,在一飞冲天之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厚积薄发,这才是导演行业的常态。

举个例子,在等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之前,《沉默的真相》导演陈亦甫已经等待了10年。2010年,陈亦甫参加湖南卫视《我要拍电影》节目并获季军,随后于2012年拍摄了微电影《暴走》,此后的8年间,这位85后导演的个人履历中,再也没有留下任何一部有姓名的作品。如果不是《沉默的真相》出现,陈亦甫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

拍广告、拍短片,辗转各大影展刷存在感,是很多新锐导演成名的必经之路。

99%以上的导演,都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且最好在剧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拥有一张体面的、与专业相关的文凭,几乎是新锐导演的标配,比如蔡康永、钱宁黄、王文也。

《导演请指教》的出现,把制片人、导演、演员、观众、影评人等最核心的元素,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规则,聚集并「微缩」到了同一个平台上,让导演拍片接受考核,相互指教,既给了大众一个了解这个行业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很多有才华有梦想的新导演一个成名机会。

是的,嫌弃没什么,看到方励这样的制片人,愿意站出来,告诉毕志飞「你的片子不好,不止是因为你照搬了《小城之春》」,而是真正教他,要怎么做,才能把新时代的「新」拍出来。不把一个自带刻板印象的导演撕得粉碎,而是给予彻底的鞭策、指导以及帮助,这才是「指教」。

好戏才刚刚开始。

-END-

0 阅读:111
桃叨叨

桃叨叨

硬核娱评人,文娱圈最会写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