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作品让人较多听闻的当属他的关于西北的电影。而且我个人觉得,他的电影中最具西北特色的当属《红高粱》。
《红高粱》的情节很简单,一个抗婚女人跟别的男人野合,之后这些人在一次抗日过程中死去,如此简单的故事,却能被张艺谋创作出有超越本身情节的成就,其原因值得人们去探究。
首先,它是一种专属的方式展开故事的。片中的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都是用“我爷爷”“我奶奶”来称呼的,而“我”充当的是一个旁白的角色。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对由此背景以及一些有深意的思想的旁白。因为主人公们都是农民,他们表达思想,彰显这里时的方式更多是他们的行为。旁白的叙述配上画面,能更直接的表达出导演的思想。
电影是通过第三人之口开始讲述的故事,画面淡入的则是巩俐年轻的脸。这是那个年代的一桩再简单不过的婚礼,然后在途中遇到劫匪。姜文和巩俐见上了,然后并无曲折地生活在一起了。电影中的中国人都是那么淳朴,即使劫匪或者土匪三炮都没有显出真正的邪恶。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刻意描写谁的英勇,也没有刻意描写谁的邪恶。
其次,在画面的拍摄上能完整的展现出西北的景象。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塑造出人的性格。影片中的主色调都是红,黄,就能反映出人们的豪迈。同时,给景象的一些镜头更有一些渲染情绪的感觉。比如在姜文带领他们的伙计们与日本人最后一搏时,那时的太阳非常大,感觉仿佛遮住半边天,火红火红的,虽说是夕阳,但也如此火辣,似乎就在说明着,虽然这些人战死,但是散发了巨大的光芒,即使接下来天会黑,但是天终究会亮的。
在权威的影评家笔下,称影片具有神话色彩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神话色彩。也许只是因为片中人的性格体现,如同神话故事里的人一般,如此直接,直接的让人觉得荒诞。可是,在我看来,这正是导演张艺谋的西北情怀呈现出来的独特方法。
人性本身就是集善恶于一身,受欲望的驱使。片中的姜文既是恶霸也是英雄,男人本身就是代表着力量,片中的男人有时表现出的野蛮或是一些不文明,其实这才是对西北男人最明确的展现。影片又对暴力做了大量呈现。西北男人的暴力不是为了侵犯,而是为了保护与守卫。片中巩俐被土匪掳走,当姜文赎回她时发现她头发散乱,当即动刀质问土匪有没有对巩俐进行强暴。
也许现在很多所谓的文明人对于这种行为持否定的态度,可在我看来,这种人其实质是虚伪,懦弱。男人拥有力量,用这种力量来保护而不去侵略便是最大的文明。这种性格的彰显被冠以具有神话色彩,只能说权威评论家们不懂西北人。
电影中常常飘荡着陕北的民歌,一条粗野的汉子用歌声击碎着广阔而空旷的高粱地。还有与日本人作战时吹起的喜庆唢呐,还有孩子对红彤彤的天空唱起的那首童谣。没有哭泣,没有哀嚎,没有慌张。这就是红高粱地发生的一切,这儿是男女主角的洞房,是日本人的屠杀场,是高粱酒的原材料产地,是作战牺牲的地方。高粱地从无到有,倒了还长。故事也在高粱地反反复复上演。
片中的巩俐跟姜文有一段在高粱地里的激情戏,其实这也并不算是激情戏。人们会觉得,西北的女人随意,放荡。可是,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肤浅的想法。人本身是受欲望驱使的动物。比起那些表面斯斯文文,知书达理,实则背地里禽兽不如,放荡无节制的人,孰善孰恶,一目了然。这种率真的表现却被冠以具有神话色彩,只能说权威们不懂西北人。
我很喜欢电影里平淡的生活,虽然婚姻是通过买卖的,虽然有强盗土匪,虽然有日本鬼子,但那个纯朴安静的高粱地确是现今物质社会所无法取代的。现在的恋爱自由了,婚姻却依旧不自由,身边照样有那么多出卖自己追求所谓幸福的人。过去式父母所逼,现在是自我选择。至于强盗土匪,现今更多是如牛毛,凶残胜过当年的日本人。
无论如何,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中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彰显了西北人的情怀,而张艺谋作为一个西北人,成功地用电影表达出了西北人的情怀。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是通过环境,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我看来,《红高粱》如此写实地表现出就是实实在在的西北人,这性格并不夸张。如果非要说《红高粱》具有神话色彩,那只能说西北人的情怀带着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