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一个清晨,老王坐在厨房的小桌旁,盯着煤气灶上咕嘟冒泡的煮肉锅。
妻子拄着下巴,感叹说:“这肉怎么总是炖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呢?
那时候的猪肉,光闻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老王闻了闻,皱眉道:“是啊,现在的肉怎么弄都带着股子怪味。”这番对话,勾起了一段关于猪肉变味的探讨。
猪的“瘦肉型”转变:外国品种的影响过去,乡下人家的猪吃得好、住得暖,慢悠悠地长大,肉质自然香浓。
而今,猪也赶上了“快车道”,尤其是那些从国外引入的“瘦肉型”猪。
它们长得快,吃得少,三个月就能出栏。
这些猪肉虽然瘦,但其中少了脂香,因此少了一份浓郁的味道。
这就像喝速溶咖啡,再怎么调也少了那一份细腻。
长得快,省了时间,却无意间牺牲了味道。
速成猪带来的口味问题:抗生素与成长加速再有就是,这速成的背后,有种说不出的担忧。
现代养猪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仅在饲料中加了一些化学物质,还可能会上抗生素来预防疾病,这一点让那些老一辈的养猪户也感到不安。
于是,锅里的肉煮久了,总透着一股子怪味,像是吃上一口,舌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尝科研成果而不是传统美味。
腥骚味的原因:雄烯酮与粪臭素除此之外,还有些味道更让人食不能安。
这腥臊味的罪魁祸首,多半藏在那些没来得及阉割的小公猪身上。
雄烯酮和粪臭素,听着就像个科学实验的产物,实则是公猪体内的自然“香料”。
村里的老养猪人都知道,这股子“味儿”可不是轻易能消掉的。
过去有劁猪匠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因为养殖速度的加快,这道安全阀岂不是越发松散?
如何选出传统好味道的猪肉那该怎么办?
总不能就此放弃肉食吧?
一些懂行的人开始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走进市场,他们能从那一堆猪肉中,挑出色如樱桃红、膘白如雪的正宗粮食猪肉。
瘦得过于鲜艳的,肥得过于透明的,都会被他们一一淘汰。
按一按,闻一闻,寻找那久违的青草香。
甚至,还有人回归田园,追求那些在山坡上慢慢长大的“橡果猪”,它们以天然饲料成长,肉质鲜美有劲道。
结尾时,老王端起一块炖好的肉,慢慢送入口中。
他回想起小时候,跟在爷爷后面打打闹闹,锅里炖的可是那头季节屠宰的年猪。
这些年,时代变化太快。
好在,味道的记忆从未褪去。
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迎来那个能让人围炉而坐,大快朵颐的香喷喷猪肉时光。
因为有些记忆是藏在味蕾上的,任岁月流逝,也不会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