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那个3岁识千字、6岁夺央视冠军山东神童王恒屹,如今怎样

安珈一 2024-12-20 16:29:31

前言

8年前,一个能认识数千汉字的3岁男孩惊艳了全国观众,从此“神童”的光环笼罩着他,赞誉与质疑接踵而至。

有人说他是天赋异禀,也有人担心他会重蹈“伤仲永”的覆辙。

8年过去了,这个被称为“中华小诗库”的男孩,如今过得怎么样?

从牙牙学语到惊艳全场

“人之初,性本善。”王恒屹奶声奶气地背诵着,眼睛却盯着电视里的动画片,这是2015年的一个普通下午,王恒屹刚满两岁。

他的奶奶何霞正准备关掉电视,突然意识到孙子在背《三字经》,她愣住了,因为她从未教过孩子这些。

“你再说一遍?”何霞试探性地问。

小恒屹眨巴着大眼睛,一字不差地又背了一遍,不仅如此,他还接着背了下去,直到整篇《三字经》结束。

这一刻,何霞意识到,她的孙子可能不太“普通”,从那天起,何霞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小恒屹,她发现,只要是读给他听过的内容,不管是诗词还是故事,他都能快速记住。

三岁生日那天,小恒屹已经能认识3000多个汉字,背诵100多首古诗,这个数字,足以让许多成年人汗颜。

然而,天赋的觉醒并非偶然,何霞回忆说:“我从他出生就喜欢给他读书,没想到竟然培养出了兴趣。”这话让人不禁思考:所谓的天赋,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引路人?

小恒屹的学习速度惊人,但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理解能力,有一次,何霞给他读《静夜思》,他不仅背下来了,还问:“奶奶,李白想家了吗?”这个问题让何霞哑口无言,一个三岁的孩子,竟能体会到诗中的思乡之情。

随着时间推移,小恒屹的“才艺”越来越多,他能分辨200多个国家的国旗,听两秒钟的音乐就能说出歌名。

有人说这是“神童”,有人却担心这是“揠苗助长”,面对外界的质疑,何霞选择让事实说话,2017年,4岁的王恒屹登上了《了不起的孩子》的舞台,当主持人随手翻开一本书,让他读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从央视冠军到诗词达人

“下一位选手,王恒屹!”主持人的声音刚落,一个小小的身影就蹦蹦跳跳地跑上了舞台,这是2019年《挑战不可能》的录制现场,6岁的王恒屹即将面对“唐诗九宫格”的挑战。

台下观众窃窃私语,有人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行吗?然而,当挑战开始,所有人都惊呆了。

随机闪动的9个字,对王恒屹来说仿佛就是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他的眼睛快速扫视,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享受这个过程。

“《登高》,杜甫的。”他脆生生的声音响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全场鸦雀无声,连主持人撒贝宁都忍不住感叹:“我的眼睛都要看花了,你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想出了答案,真的太厉害了!”

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两年前他在《了不起的孩子》上的表现,从4岁到6岁,王恒屹不仅没有停滞不前,反而进步神速,有人说,这是节目效果,但熟悉王恒屹的人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王恒屹再次惊艳全场,面对“飞花令”这个连成年选手都头疼的环节,他却游刃有余。

“还有更难的吗?”他天真地问道,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2020年,7岁的王恒屹和奶奶组成“知否”组合,参加《中秋诗词大会》,这次,他们夺得了总冠军。

从3岁识千字到7岁夺冠军,王恒屹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许多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成就,但是,这些荣誉真的能代表一切吗?

在掌声和赞美声中,有人开始担心:这个被称为“中华小诗库”的男孩,会不会像《伤仲永》中描述的那样,昙花一现后就泯然众人?

面对这些质疑,王恒屹的回应是继续学习,继续成长,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我只是很喜欢诗词而已,得奖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让人看到了一个“神童”背后,那个单纯热爱学习的孩子。

家校共育铸就非凡

“不要玩手机了,看书!”这是王恒屹家的“铁律”,奶奶何霞常说,孩子的眼睛里,只该有书本的模样,这话听着严厉,但在王家,这却是最温柔的教育方式。

教育不能是一厢情愿的填鸭,何霞像园丁培育幼苗一样,用故事和游戏浇灌着孙子的求知欲,讲到《静夜思》,她会打开窗户让孙子看月亮,读到《咏柳》,就带他去院子里数柳絮。

“诗词不是死的,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何霞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在王家,没有死记硬背,只有充满趣味的学习,父母虽常年在外工作,却始终关注着儿子的成长,他们不追求成绩,只在意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和喜欢所学的内容。

青岛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也看到了王恒屹的特殊,学校为他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教育计划,既保证他能跟上正常课程,又给予他展示才华的空间。

“我们不想让他成为神童,只想让他做个快乐的孩子。”校长这样说,在课堂上,王恒屹是个普通的小学生,在诗词课上,他却成了小老师,学校鼓励他将所学分享给同学,这让他明白了知识的真正价值。

面对持续的社会关注,家人和学校形成了一道保护网,他们控制王恒屹的媒体曝光,让他远离过度喧嚣。

“我们不希望他被神童的标签定义,”何霞说,“他首先是个孩子,然后才是个爱诗词的孩子。”

这种平衡之道,让王恒屹在成长路上走得稳健,他既保持了对诗词的热爱,又没有失去童年的快乐。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在王恒屹身上,我们看到了这门艺术最美的样子,既有家庭的悉心培育,又有学校的专业引导,既重视天赋的发展,又守护童年的纯真。

从神童到全面发展

在他的书桌上,少儿版的诗词选集已经被中华书局的专业版本取代,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背诵,而是开始探索每首诗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写《春望》吗?”他经常这样问同学,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这些故事,让枯燥的诗词变得生动起来。

去年暑假,家人带他去长城旅游,站在雄伟的城墙上,他不自觉地吟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刻,千年前的诗句与眼前的景色完美融合。

“原来诗词就在我们身边,”他若有所思地说,“不是书本里死的文字。”

除了诗词,王恒屹的兴趣也在不断拓展,他开始学习书法,练习绘画,参加体育活动,在青岛市实验小学,他是个成绩优异但不特立独行的普通学生。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个曾经的“神童”学会了分享,当同学们对诗词感兴趣时,他总是耐心地讲解,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想当一名历史老师,”王恒屹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愿望,让人看到了一个少年纯粹的心,那些光环和赞誉没有让他迷失,反而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如今的王恒屹,已经能背诵1400多首诗词,但这个数字不再是他炫耀的资本,而是转化为了传播文化的动力。

在他的带动下,班上越来越多的同学爱上了诗词,每当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古诗,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结语

王恒屹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天赋需要正确的引导,兴趣需要持续的坚持。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呵护下,这个曾经的“神童”不仅没有迷失方向,反而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这不仅是一个天才的蜕变,更是教育智慧的见证。

7岁青岛神童王恒屹再登央视 小学一年级背下800首诗词

来源:青岛新闻网

0 阅读:2

安珈一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