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独立问题,有些人人说孩子从小就该独立,父母只要工作,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爱孩子,剩下的照顾孩子,还有孩子的陪伴都不需要,因为孩子只有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享受父母带来的幸福生活就足以。
可是他们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尤其孩子在12岁到17岁的时候也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支持,这段时间如果撒手不管孩子,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对于孩子是很伤害心理和健康的,接近青春期,还没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更要注重。
小丽在一个北方小镇里出生,是一个爱学习,但是很内向的女孩子。从小父母关系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的她朋友也很少,学习和读书是她唯一能缓解心理伤心的“良药”,每天父母的争吵,朋友的冷漠,让她处于自闭的状态。
17岁的时候,小丽没有考上合适的大学,虽然她聪明也很踏实,也很爱学习,但是考的却是二本,她想考大本学校,准备跟父母说想要复读。
她父亲想陪她一起去南方老家去高中复读,母亲刚开始不同意,但是小丽跟妈妈说她想去爸爸的老家看看,虽然从来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但是想想也很向往,希望换个环境能让她改变自己,希望能交到更多朋友。
离家的时候父亲跟单位请好了1年的假,领导说好好陪孩子复读,还会给他请假带薪,希望1年年后孩子能考上如意的大学。父亲也答应领导了,但是却没有做到好好陪孩子复读这项任务。
坐上火车,女孩含着泪跟母亲告别。小丽和母亲的关系很依赖,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但这一次她想改变这种关系,让母亲放心,让父亲开心。知道父亲一直很想去南方,那里还有他的童年,有他的远方亲戚,小丽也很向往通过自己的努力,独自成长。
所以,即便是父亲到了南方,面对亲戚对小丽的歧视,偷偷说小丽是乡下穷人,被她听到的时候她也忍住眼泪,面对新环境每天自己打饭自己学习,依旧没有朋友的现状也不敢跟爸爸说,也没有机会对爸爸说,因为爸爸已经离开他了。
去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去工作,把小丽放在了封闭式学校。每天紧张的学习,每天4点起来集体训练,每天面对南方人对北方人的冷漠,每天面对亲戚的施舍,把表姐穿过的衣服给小丽穿,受尽了歧视和嫌弃。
小丽心想,只要她努力学习,肯定会改变一切的。但是每次给母亲打完电话的时候,她都哭了很久,心中抑制不住那份孤独和无助。
都说孩子要坚强,可我认为孩子是不应该强硬装强硬的,像小丽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自闭症还有精神抑郁症都很容易在这样的年纪受到伤害。作为父母,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选择离开,不管孩子。
这样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最后小丽那天突然晕倒,醒来的时候精神崩溃,认不清楚人,而且胡言乱语,到处走和跳。把父亲叫到学校的时候,父亲直接把孩子送到了精神病院,被绑在了床上,打上镇定剂,睡着了。
父亲看到女儿这一刻的崩溃及时送到了精神病院的举动是我肯定的,但是他接下来的举动我是很愤怒的。回到家跟老婆说了一句:“孩子生病,我又没错!”我敢说他女儿的生病跟他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也有间接关系。
试想一下,女儿如果在父亲身边,没有住在封闭的学校内,每天吃父亲做的饭,想家了跟父亲说,心情不好跟父亲聊,有亲戚其实女儿,父亲去化解这份矛盾。而不是远远地离开女儿,跟女儿都没有说一句再见,而是像扔下垃圾一样,把女儿送到了学校就不管了。
你们所谓的赚钱不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未成年更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引导,这么关键的时候,还是复读的时候,精神压力有多大,可能你们没有察觉,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已经有了一刀又一刀伤痕累累,她弱小的心灵会因为父母的吵架而抑郁,更会因为没人理解而关心她而变得更抑郁。
我很不看好封闭式学校,暂不能说它能提高什么学习效率,而是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没有和外界接触的学生会在一片封闭状态下产生很不好的心理。孩子永远是需要守护的,而不是独立成长的,成长是需要陪伴的,而不是放手嫌弃摒弃的。
如果以后我有一个女儿,我不会让她去遥远的地方复读,更不会让女儿住封闭的学校,而是辛苦的给她做饭,告诉她可以好好学习,但是别给压力,妈妈永远支持你,不管做什么都支持你,是最好的孩子,是妈妈的宝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