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话里圈外说事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根深蒂固的美德,至今已传承了上千年。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当父母关爱变成无休止干涉时,这种良好的初衷可能“适得其反”。
看似是爱,实则为“压迫”,剥夺了孩子所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最终演变为一个个体的悲剧。
我想没有孩子喜欢,可这种摧残被“包装”,每天都在“为了你好”,一旦不从就是叛逆之举。
记得有部电影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主人公茉莉成绩好、性格乖,妥妥的别人家孩子。
没想到因为母亲“过分的爱”,导致茉莉选择了轻生,每个人都很意外,包括妈妈同样如此。
但影视情节在于传递,后来母亲读取到了女儿的记忆,这才明白姑娘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之举。
究其本身只是爱,孩子明明想学中文系,你却非要极力劝阻,难道这就是他想要的选择?
答案不言而喻,这种故事折射了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河北40岁巨婴范成金同样是其中一者。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一聊,并以此重新审视爱的形式,在为孩子好之余,亦要尊重孩子的成长。
01 成长轨迹范成金1984年生于河北,此时正值改革开放浪潮兴起,全家人心中都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父亲在地方单位工作,每个月有着固定收入,母亲专门相夫教子,把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前者是读书“受益人”,从而给予了姑娘较多期望,比如什么时间段读书、比如什么时间段玩耍。
在范成金印象中,父亲对她的期望如同一座高山,压在个人肩头,成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阴影。
从3岁起,范成金就被赋予了许多不属于她的责任,比如学绘画、钢琴、舞蹈班、辅导班等等。
所有兴趣在父母规划中变得模糊不清,可她又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所有的口吻都是“为了你好”。
好在范成金比较争气,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时不时还会被同学调侃:“将来发达别忘了我”。
父母亲满是欣慰,认为这是严格要求的结果,但他们没想到,如此教育方式也让孩子丢了自我。
进入中学后,二者控制愈发显著,在高考与志愿填报面前,完全都是由父母亲去为她“做选择”。
复读与否?爸妈说了算,先后三次为范成金报名“再战高三班”。
填报什么专业,爸妈说了算,兴趣爱好,不重要不重要,我是为了她好。
“将来这个专业好就业,将来能赚大钱”、“听我的,这个领域未来是趋势”、“我觉得……”
范成金经历了四次的挑选与转变,但未能在真正热爱的领域扎根。
俩口子经过商议,为姑娘填报了一所大专院校,进行为期三年的服装设计学习。
范成金根本都不感兴趣,甚至连对衣服“美”的概念都没有,你说这个专业能学好吗?
答案是非没关系,重要的是父母看好,我希望你成为设计师,那你就要沿着路子走下去。
02 沦为巨婴本人现年三十有余,对于家长心思感同身受,说白了就是一种“希望寄托”。
但任何东西总有存在意义,孩子也是人,孩子也需要尊重,难道她就没有半点儿想法吗?
在长期“我为你好”下,范成金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甚至失去了应对生活挑战能力。
换而言之,她习惯了父母的“过度保护”,她习惯了父母的“代做决定”。
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际上这种井然有序的背后,造成了范成金的心灵“过度窒息”。
大学就读期间,她基本上没有朋友,无论做什么事儿都是一个人,吃饭、上课、晚自习……
大学毕业后,她如同一直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因缺乏锻炼而无法高飞,最终只能被淘汰。
中途有人进行引导,但范成金的父母始终停留在过去,先后多次碰壁让自己倍感挫败。
权衡利弊后,她选择了退缩,回到老家“暂时休养”。
这种选择可以让自己暂时逃避现实压力,但时间流逝却让她逐渐陷入无尽泥潭。
父母根本意识不到发生了什么,反而觉得“孩子能力强,只是缺少机会罢了”。
没想到,范成金一下子在家停留了17年,每天饿了吃、困了睡,缺钱花就找父母“伸手要”。
老两口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至此已经无法收场,期间曾进行过“行为回击”。
比如把孩子行李箱扔门外、比如把铺盖卷扔出……可范成金根本意识不到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不管用,那咱说说好话?父母曾在饭桌上进行“言语暗示”。
“金金,你看别人都出去上班挣大钱,咱都三十多岁了,找点事儿干……”
话还没说完,范成金直接怒吼回怼:
“我变成这样还不是因为你们?既然生下了我,你们就该养着我”,随后把手里的碗摔在了地上。”
随后自己转身躺在床上,看起了电视、吃起了零食,继续过着“巨婴生活”……
03 爱的本质至此,各位似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度干涉是在扼杀孩子的潜能。
许多父母以爱之名,用所谓的“为了你好”,试图为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殊不知,这一行为如在孩子的翅膀上添了“枷锁”,他们不会再高飞,他们习惯了依赖。
落脚范成金本身,每一次的选择都在重复着“我为你好”,却让范孩子在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权。
她不再是一个有思想、有梦想的个体,而是一个生活在父母理想之下的“影子”。
这份缺失的自主性,使她在面对未来时如失去方向的航船,随波逐流、无法自拔……
感谢您的阅读,这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而作。
如果觉得有共鸣,别忘了点赞、转发、关注!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