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后续复查指标都正常,要继续保持适度活动。”2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李江涛教授在患者随访电话中表示。一个月前,他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刚完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从患者腹腔完整切除了重达12.12公斤的巨型子宫肌瘤,相当于3个足月胎儿的重量。
步态不稳牵出体内“定时炸弹”
52岁的冯女士(化名)至今记得那个早晨。一个月前晨练时,她突然发现自己走路像“踩棉花”,身体不受控地左右摇晃。“就像有人在背后拽着我的脊柱。”更令她不安的是,腹部不知何时隆起,平躺时能摸到硬如石块的包块。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增强CT扫描显示:一个最长径达40厘米的肿物盘踞腹腔,将膀胱从盆腔中央挤压至右侧,直接压迫坐骨神经。“这种尺寸的肿瘤并不常见,”李江涛解释,“肿瘤上抵膈肌、下达盆腔,占位效应导致神经传导异常,这才出现步态失调。”
幸运的是,这个占据腹腔85%空间的肿瘤,病理活检显示为良性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但超过5厘米的并不常见,而这种突破40厘米的实属罕见。”妇科病区副主任张伟江解释道。
九大学科联手上演“生命保卫战”
“这不是一台普通手术,而是系统工程。”李江涛教授在多学科(MDT)会诊室的白板上画出手术图谱。面对这个血供丰富、与重要血管神经紧密黏连的子宫肌瘤,肝胆胰外科联合血管外科、麻醉科等9个学科,制定了“控血-护管-防栓”三重保障方案。
手术台上,血管外科主任陈兵教授率先行动——通过介入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切断肿瘤主要供血。“就像给地瓜断根,先阻主干再清旁支。”随后,泌尿外科郑毅医师在输尿管植入荧光支架,为手术划出安全范围。麻醉科严敏教授团队则需要实时监测脑血流灌注:“患者1月前突发脑梗,必须将血压波动控制在10毫米汞柱以内。”

浙大二院多学科团队手术中。医院供图
前序准备工作完成,由93岁的外科学泰斗彭淑牖教授亲自坐镇切除肿瘤。“取出肿瘤时要打起两百分的精神。”主刀团队轮流环抱肿瘤,在毫米级间隙中分离黏连。随着最后一个血管束被精准离断,重达24斤的肿瘤完整剥出。
术后第3天,冯女士已能自主进食;出院时,她特意送来“仁心除顽疾,妙手护新生”的锦旗。
“本可以更早干预。患者近5年未进行妇科检查,才错失了早期发现机会。”李江涛教授翻阅诊疗记录时感慨。他提醒,育龄女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盆腔超声检查,如果遇到月经量突增1倍以上或非经期出血,下腹坠胀、尿频,平卧触摸到硬质包块等,应及时就诊。
“建议育龄女性每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对直径>5cm或生长速度>2cm/半年的肌瘤要特别关注。”张伟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