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型无花果裂果控制,采收前控水节点,采后8小时处理,商品化方案
在好多农村地区或者城市自留地里,种无花果的朋友不少。无花果这东西看着挺招人喜欢,它的果实软软甜甜,在田园里挂满果子的时候,那画面特别美。可种过无花果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无花果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就说裂果这个事儿吧,在华北某个平原的小农场里,老孙就种了一片无花果。那是去年的事儿,老孙满心欢喜地等着无花果成熟去卖或者自家吃呢。可到了快要采收的时候,眼瞅着果子一天比一天大,问题就来了。好多果子突然裂开了,就像一张张小嘴在哭似的。这可把老孙愁坏了,他给果子裂开的这儿抹抹,那儿贴贴,根本不管用。那些裂了的果子,外观就没法看,有些还没等处理就烂掉了,老孙那一个月的辛苦眼瞅着就要打水漂了。
无花果这东西挺特别的。它的果实软软的,很饱满,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长得更好。像在南方的一些丘陵地区,广东的某些田园,无花果就长得水灵灵的,果实比北方的要大一些。而且不同品种的无花果,裂果的情况也不太一样。像常见的布兰瑞克,它的果型比较圆润,果皮相对厚一点,裂果的概率可能会低一些。但像青皮这种品种,果型比较细长,果皮薄一些,就更容易裂果。
那怎么控制加工型无花果的裂果呢?这里面还真有不少讲究。首先是采收前的控水节点。比如说在西北的一个小农场,当地是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比较干旱。这里的果农发现,如果采收前太干旱,果树就会特别口渴,突然浇水或者下了一场大雨后,果子就可能裂果。所以他们一般会在采收前7天左右,适度控水。让果树有一点点缺水的状态,但又不能太缺。
比如说,有个网友在西北的贴吧里分享自己的经验。他种的无花果,按照当地果农的建议,在采收前7天的时候减少浇水量。之前他的无花果一到采收的时候就裂果得厉害。那几天,他就看着果园里的无花果,每天心里都特别忐忑。到了第七天的时候,虽然果子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饱满水灵,但是他知道这是为了防止裂果。然后过了3天左右,他采收无花果,裂果的情况就比以前好了很多。
还有采后8小时这个时间段的处理也很关键。在华北的山区,有个小果农叫李大姐。她把无花果拿到镇上去卖,以前没太在意这个采后处理。有一次,她把刚采下的无花果放在一个很闷热的屋子里,结果没一会儿,好多果子就变软腐烂了。后来她知道采后8小时内要好好处理。这8小时里,要把无花果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最好是在那种乡村常见的篱笆笆下面。可以让果子散散热,还能呼吸新鲜空气。如果是大规模的加工型无花果种植,像在陕西渭北的一个大果园,他们会专门设置一个通风良好的房间,把采下来的无花果码放整齐。
从不同的加工型无花果品种来看,还有一些差异。比如蓬莱柿这个品种,它的果子比较硬,相对来说裂果的情况比那些软质果的品种要好一些。但是它在采收后的处理如果没做好,也会很快变质。还有绿萼这个品种,它的果型很小巧,味道很特殊。在种植的时候,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是那种很黏重的土壤,就容易出现裂果的情况。
在种植无花果的时候,地形地貌对它的生长影响也挺大。在南方的一些水田边的田园里,种出来的无花果果实水分特别足。但是在北方的一些沙地种的无花果,果实的含糖量可能会更高,不过果皮可能会薄一点,裂果的风险也会高一点。
在加工无花果的时候,为了达到商品化的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对于裂果处理后的无花果,要根据果实的大小进行分类。像在南方某个小镇的农产品加工厂,他们会把无花果分成大果、中果和小果。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然后还要对无花果进行包装。在北方的某个城市郊区,有个农家乐兼小果品加工点。他们用那种透明的小盒子包装无花果,每个盒子里装两三个果子,在外面还能看到果实的样子,特别新鲜好看。
再看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对加工型无花果的影响。在海南这样的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能种无花果,但是不同季节种植的无花果,收获的时间和果实的质量还是有区别的。春天的时候种的无花果,可能夏天成熟,果实生长得比较快,果实可能就小一些。秋天种的呢,到冬天才成熟,生长周期长,果实就大一些。
在新疆的一些种植区,昼夜温差特别大,种出来的无花果甜度极高。但是这种地区的无花果在控制裂果方面也有自己的难题。因为白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晚上温度低,果子容易出现“冷激”现象,也可能会引起裂果。那里的果农会采用一些遮荫的措施,在傍晚的时候给果园稍微遮一遮光,减少温差对果子的伤害。
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些冷门的无花果品种。比如红皮无花果,它的果皮颜色特别鲜艳,果实的形状有点像爱心。这种无花果在生长过程中,比较喜欢阳光充足的南坡。如果种在北坡,果实的成熟时间会晚一些,而且果实的个头也会小一点。还有紫果无花果,它的果实颜色是那种深紫色,有股浓浓的香味。紫果无花果的裂果情况和它所在地区的土壤酸碱度有关系。在偏酸性的土壤里长的紫果无花果,裂果的概率会小一些,而在碱性土壤里就可能裂果多一点。
那我们怎么把这些不同的方法综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加工型无花果的商品化呢?这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像在广西的某个山区小镇,他们的无花果种植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小合作社。大家统一按照采收前控水、采后8小时处理、根据果子大小分类、不同季节调整种植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来做。结果他们加工型无花果的商品化程度就比以前高了很多。
那如果是你在一个全新的地区,要开始种植加工型无花果,你会先从哪个环节入手去确保它既不裂果,又能商品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