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家的麦子,今年长势喜人,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像铺了层厚厚的绒毯。
可村里人背地里却议论开了,说老王今年铁定要“栽跟头”,理由很简单:他家麦子浇水施肥,那叫一个“随心所欲”,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有人说:“这小麦抽穗扬花,就跟人生孩子一样,得精心伺候着,不然哪来的好收成?
”
小麦喝水,有讲究!
这话一点不假,小麦抽穗扬花,对水分的需求,那可是相当讲究。
这就像人渴了要喝水,但喝多少、什么时候喝,都有讲究。
咱得先看看老天爷的脸色,如果雨水稀少,那就得及时灌溉。
但也不能一股脑儿地猛灌,得“细水长流”,让麦苗慢慢吸收。
还记得前几年,有一年闹旱灾,村里的麦子都快旱死了。
老王急得团团转,一天到晚盯着天气预报,一发现有降雨的苗头,就赶紧往地里赶,挖沟引水。
可有时候,老天爷偏偏不如人愿,眼看着麦苗一天天发黄,老王心疼得直跺脚。
后来,村里的老农告诉他,灌溉要看土壤墒情,不能只凭感觉。
老王这才醒悟过来,开始认真观察土壤,发现土壤发白、板结,就赶紧浇水。
他还学会了“膜下滴灌”,这可是个好东西,能把水直接送到麦苗根部,既节水又高效。
所以说,这小麦喝水,真不是随便的事儿,得认真观察,掌握时机,才能让它喝得饱、喝得好,才能保证抽穗扬花顺利进行。
喂饱小麦,有门道!
除了喝水,小麦的“吃饭”问题也至关重要。
这“吃饭”指的就是施肥。
小麦的“饭量”可不小,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来支撑它的生长。
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就像给小麦打个好底子,一般在播种前施入,主要提供小麦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追肥,则像给小麦“加油”,一般在小麦返青时进行,主要促进茎秆生长。
老王家的麦地,以前施肥总是“一刀切”,要么猛施氮肥,导致麦苗疯长,容易倒伏;要么干脆不施肥,导致麦苗瘦弱,产量低下。
后来,他听了农技专家的建议,开始调整施肥结构,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比例。
他还学会了叶面喷施,这就像给小麦“开小灶”,能快速补充养分。
他会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喷施一些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这样能促进小麦授粉结实,提高产量和品质。
所以说,这喂饱小麦,可不是简单地往地里撒肥料,得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合理搭配各种养分,才能让它吃得营养均衡,长得壮实。
虫虫来袭,咋办?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
各种病虫害就像一群不速之客,悄悄地啃食着麦苗,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老王最怕的就是粘虫,这种虫子专啃食作物叶片,几天功夫就能把一片麦地啃得光秃秃的。
还有线虫,它们主要蚕食作物根系,甚至直接导致植株枯亡。
为了对付这些“害人精”,老王可是下足了功夫。
他定期巡查麦田,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苗头,就立即进行药物防治。
他还学会了农田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消灭害虫滋生环境。
他说:“这防治病虫害,就像医生治病,得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
倒伏危机,如何破?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倒伏。
麦苗长得太高、太密,遇到大风或者暴雨,就容易倒伏。
一旦倒伏,麦粒就容易发霉、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老王以前种麦子,总是喜欢“密植”,认为种得越密,产量越高。
结果有一年,遇到一场大风,他家的麦子倒了一大片,损失惨重。
后来,他吸取教训,开始实行“减薄减密”,在播种的时候尽量做到精细播种,控制好播种深度和行距,这样才能培养定植间距合适的小麦秧苗。
他还调整了施肥方式,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使用量,这样能增强小麦的抗性,抑制徒长生长,从而抵抗风雨等自然天气影响。
他还学会了适时灌溉,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溃根现象,这样会降低植物存活率。
所以说,这预防倒伏,可不是简单地控制麦苗的高度,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让麦苗站得稳、长得好。
时间一晃,又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
老王家的麦田里,金灿灿的麦穗随风摇曳,沉甸甸的麦粒压弯了枝头。
收割机轰鸣着,将成熟的麦子卷入“腹中”,吐出一粒粒饱满的麦粒。
老王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他心里清楚,今年的好收成,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
想起之前村里人的议论,老王心里有些感慨。
他知道,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掌握其中的门道。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种地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把种子撒到地里,就能等着收获。
但实际上,种地是一门大学问,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就像老王一样,只有用心去对待每一株麦苗,才能最终收获丰收的喜悦。
而这种喜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土地的深沉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