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利奇在中国的执教经历说起,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在许多中国家长的眼中,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体育不过是个额外的、无关紧要的副业。
这个观点一度让塞尔维亚的足球教练内博伊萨·伊利奇感到哭笑不得。
但他也看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尽管大多数家长看似对孩子的足球兴趣不大,实际上孩子们心中似乎都有一个足球梦。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伊利奇不止一次地在他的课堂上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校园足球在这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下,依然不如人意?
伊利奇是那种不怕挑战、不怕与传统观念对抗的教练。
他的中国之行本身就像是一场冒险:从欧洲到亚洲,从塞尔维亚的街头到中国的校园,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足球的热爱与对教育的热情。
对于他来说,工资待遇固然重要,但文化差异和足球发展的潜力,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可能,你会觉得,伊利奇这么看重足球,没点教练狂热症恐怕不行,但事实是,只有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才能体会到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足球文化的建设是多么漫长的过程。
他来中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为足球做点什么,尤其是校园足球的推动,或许能为未来的中国足球打下基础。
工资不低,生活也比较宽裕,但对于伊利奇来说,真正的吸引力还是在于能否改变中国校园足球的现状,让更多孩子看到足球作为人生选择的一种可能。
可惜,现实很骨感,挑战一大堆。
学习压力与校园足球:一场拉锯战
伊利奇发现,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几乎是摧残一切爱好和兴趣的超级炸弹。
很多有潜力的孩子,如果不走学习第一的道路,基本上会面临父母的紧急刹车。
一听说自己孩子在踢足球,父母就担心,可能成绩会落下,甚至有些家长直接就给孩子定了个踢球是兴趣的标签,结果就是足球成了生活中的配角。
你看,许多孩子在学校里踢球,能踢个几分钟,家长就在旁边盯着,一会儿提醒要注意成绩,别光顾着玩了。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足球兴趣哪能不熄火?
他本来可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专业球员,但家长只关心成绩,觉得足球不过是个娱乐活动,学好文化才是正道。
你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你才刚学会游泳,旁边的人就说:你就别浪费时间了,赶紧回家做作业吧。
这个局面,不仅让孩子们失去了热情,也让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陷入了死循环。
其实,看看塞尔维亚的情况就能对比出巨大的差异。
那里的父母对孩子踢球的支持程度要高得多。
塞尔维亚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太好,也不会遭到父母的责骂;足球被看作是一种培养团队精神和个人能力的好方法。
更重要的是,很多家庭有自己的足球文化,父母们相信,踢足球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锻炼孩子的领导力、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宝贵财富。
教练与比赛:实战才是最好的锻炼
说到比赛,伊利奇也颇有感触。
在中国,孩子们的比赛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往往一场比赛要等上一两个月。
对于一个年轻球员来说,这种进度简直就是慢得可以。
因为没有足够的比赛经验,孩子们的技术进步也就受限了。
伊利奇的建议很简单——比赛不能等。
足球比赛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课堂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比赛,孩子们才能真正检验自己平时的训练成果,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继续努力。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常见的情境,尤其是在中国学校里:学生们总是在课本和考试中锤炼自己,但在实际的比赛中却显得手足无措。
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多时候就算平时练得再好,碰到真正的对手时,心态也容易崩。
伊利奇的话特别直白:训练再多,比赛少,技术也会滞后。
他特别提到,在塞尔维亚,孩子们每周至少有一场比赛。
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对中国足球的建议:从11人制开始
谈到未来,伊利奇的建议是,12岁以上的孩子应该尽早接触到11人制足球。
这个年龄段,正是球员技术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仍然停留在8人制小场地上训练,孩子们的技术进步就会受到限制。
11人制的训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技术,还能提升他们的整体视野和战术意识。
足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活儿,它是战术和团队协作的艺术。
不仅如此,伊利奇还提到了另一个中国校园足球的痛点——场地和教练问题。
很多学校都缺少足够的足球场地,特别是在城市里,很多学校的操场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们开展正规的足球训练。
足球教练的数量和质量也无法跟上需求,很多学校的足球教练甚至并非专业人士,无法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战术指导。
中国校园足球的进步与展望
尽管面临种种问题,伊利奇还是看到了中国校园足球的一线希望。
近几年,中国的校园足球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足球,成立了足球队,足球氛围也在逐步改善。
虽然足球文化在中国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从伊利奇的观察来看,足球的普及和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他指出,足球在中国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足球不仅仅是体育活动,它还是孩子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足球设施的改善、教练水平的提高,未来的中国足球,尤其是校园足球,必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网友观点
有网友评论道:其实我觉得,很多家长都太过于强调成绩,忽视了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
我家孩子踢足球很有天赋,但我也常常因为成绩的事跟他争吵。
看了伊利奇的采访后,我有些反思,或许应该让他多去参加一些比赛,锻炼下心态,而不是仅仅看书。
这一观点反映了家长对于孩子体育兴趣的认识逐渐改变,但仍然存在教育观念的更新需求。
另外,有网友指出:其实足球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变得更强,还是一种教育方式。
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进球,还能学到如何为团队付出,如何在失败中站起来。
也有网友提出:但说实话,足球在中国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教育体制里,学习成绩仍然是最被看重的标准。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改变,尤其是在校园里。
这也是现实中的一种困境,许多家长和学校依然把成绩放在了第一位,足球不过是次要的爱好罢了。
总结:未来可期,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看完伊利奇的经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在足球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观念。
家庭和社会对足球的认知尚未完全转变,如果家长能更重视体育与学习的平衡,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足球,或许我们能看到更多未来的梅西、C罗。
足球不仅仅能培养孩子们的技术,更能塑造他们的品格与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是在踢球,他们还在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足球的真正价值远远超过了一场比赛的胜负,它是孩子们人生的一部分,是他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