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个倒台的省革委会主任,与许世友结怨,1979年被开除党籍

墨寒雪 2024-12-20 10:50:08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在那个群雄并起、草莽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曾一度执掌山东大权,成为全国最早成立革委会的省份掌门人。

但是他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他与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结怨,最终成为第一个倒台的省革委会主任,并在1979年被开除党籍。

那么,这个人是谁?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

【王效禹的崛起之路】

山东益都,一片民风彪悍的热土,1915年,王效禹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王效禹从小就生活在革命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这片土地曾是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抗日战争爆发后,益都人民的抗争意志更加坚定。

1938年,24岁的王效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组织

发动当地青年,建立抗日武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去。

凭借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勇气,王效禹很快成为当地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抗战胜利后,王效禹继续留在山东工作,先后在地方和军区任职,工作能力得到上级的认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成立,凭借过硬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王效禹被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之一。

1957年,一场意料之外的政治运动席卷了山东,王效禹在这场运动中受到牵连,从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的位置上被撤职,发配到德州的一家棉纺织厂当副厂长。

在德州的七年间,他默默无闻,埋头工作,1965年,王效禹的冤案得到平反,他被调回省城济南,出任青岛市副市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青岛作为山东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担任青岛市副市长,意味着王效禹重新获得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王效禹复出仅仅两年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青岛成为最早发生 “造反”活动的城市之一,青岛市委的一些领导主张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十六条”,平息学生运动,但王效禹却在关键时刻公开支持市委所谓的“反动路线”,鼓励青岛群众起来“造反”。

1967年1月,王效禹被任命为山东省革委会主任,一跃成为山东的最高领导人,然而权力的顶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王效禹能否驾驭这来之不易的大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又将何去何从?

【倒行逆施】

1967年5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王效禹出任主任,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曾经备受打击的“右派”分子,上任伊始却表现得异常激进。

王效禹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下了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舒同,舒同早在“政治风暴”前就已调往外省,对山东“政治风暴”并无多大影响。

但在王效禹的授意下,舒同还是被从陕西押回济南,成为山东省“政治风暴”批斗的重点对象,很快,王效禹将手伸向了军队系统。

当时,山东军区驻济南,首长是山东籍开国上将、原山东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杨得志曾在渡江战役中率部发起猛烈攻势,一举攻克国民党重镇江阴要塞,功勋卓著。

政治风暴爆发后,杨得志以军区首长身份坐镇济南,主持军区全面工作。

王效禹刚上任时,曾经给杨得志打过招呼,两人虽然不算太熟,但也互相客气了一番,然而,这种客套很快就被打破了。

随着“造反派”的崛起,他们开始将矛头对准军队系统,一些别有用心的“造反派”头目甚至产生了“夺军权”的非分之想,妄图用“群众运动”的方式介入军队事务,颠覆军队领导体制。

面对“造反派”的无理要求,杨得志态度坚决,拒不接受,他以军人的威严,严正告诫那些不法分子不要自误军心,但是杨得志的立场却遭到了王效禹的反对。

在一次会议上,王效禹当众批评杨得志“站在反动立场”,“压制群众革命行动”,此举无异于火上浇油,“造反派”气焰更加嚣张,甚至连杨得志的住所也不放过,跑去大闹了一通。

在济南的大街小巷,王效禹的大字报随处可见,内容多是揭发省委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是“党内走资派”等等,一时间,山东政坛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王效禹的煽动下,山东各地“造反派”开始狂热崇拜他,甚至出现了“王氏思想”一说。

他甚至放言,山东出了名的孔庙、孔府、孔林,将来都要被改造,建成“王氏纪念堂”、“王氏思想研究院”。

1967年7月,王效禹突然带人去了江苏徐州,徐州虽然属于江苏管辖,但驻军归济南军区领导,这给了王效禹可乘之机。

在徐州,王效禹召开“誓师大会”,痛批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镇压革命群众”,并扬言要“打倒许世友”。

王效禹在徐州的言行,彻底激怒了许世友,这位指挥过淮海战役的共和国将领,何曾受过这等侮辱?

他立即向中央军委写信,揭发王效禹在徐州的所作所为,毛主席阅信后勃然大怒,当即批示王效禹“逼人太甚”,要求其“立即停止在徐州的一切活动”。

王效禹狼狈撤离徐州,但他与许世友的梁子却结下了,他不甘心就此罢休,回到山东后变本加厉,加紧在山东“挖许世友的根”。

济南、青岛等地接连出现批判许世友的大字报,有人怂恿王效禹“打倒许世友,取而代之”,王效禹对此深信不疑,他甚至在公开场合放话说:“许世友不行了,该换人了,”

王效禹在山东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一份题为《王效禹在山东的倒行逆施》的报告,很快被送到了毛主席案头。

报告揭露了王效禹的诸多问题:打着“造反”的幌子,肆意扩张个人权力;借助特殊时期之机,对党和国家干部大肆打击报复;擅自下令逮捕省委领导,聚众讨伐军区首长;在徐州公然对抗许世友,严重影响军心士气......

面对王效禹的种种恶行,中央领导人再也无法容忍,毛主席当机立断,做出指示,要求王效禹立即停止在山东的一切活动,去北京“学习”,这一纸调令,宣告了王效禹在山东的统治走向末路。

王效禹在山东闹出的种种笑话,已成为他政治生涯的滑铁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太高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也低估了别人的反扑能力,一步错,步步错,王效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的结局会如何?“山东王”能否绝处逢生,再创辉煌?

【跌落神坛】

196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政治风暴”以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此备受瞩目。

作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效禹理所当然地出席了大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大会的预备会议上,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当着全国各地代表的面,揭露了王效禹在徐州的所作所为,并且直斥王效禹在山东的种种恶行。

面对许世友的当面质问,王效禹显得慌乱不安,他试图为自己辩解,但却词不达意,漏洞百出。

还没等王效禹回过神来,坐在主席台上的周恩来总理突然站了起来,对王效禹的行为提出了批判,必须严肃对待,坚决纠正。

周总理的话在会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王效禹坐在台下,脸色煞白,浑身颤抖,他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恐怕就要到头了,大会结束后,王效禹被留在北京“学习”。

196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公开点名批评王效禹“搞独立王国”,“大搞对立面”。

通知下发后,山东省革委会立即召开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免去王效禹山东省革委会主任职务,失去权力的王效禹,从此在政治上一蹶不振。

1971年3月,山东省革委会再次召开全会,正式宣布撤销王效禹的革委会主任职务,并将其发配到辽宁盘锦“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在盘锦的日子,对王效禹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他每天面对的,是茫茫盐碱地,是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曾经春风得意的“山东王”,如今沦落到了这般田地。

即便是在盘锦,他仍然摆脱不了“右派”的帽子,干校的管理人员对他百般刁难,逼迫他交代“反党罪行”,王效禹写下了多达数十万字的“交代材料”,但却始终得不到平反。

“政治风暴”结束后,王效禹回到了山东,本以为苦尽甘来,可以重新开始,却没想到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979年,党中央作出决定,正式开除王效禹的党籍。

对王效禹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一下子失去了全部的政治资本,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阶下囚”,曾经的荣光,如今都化为泡影。

晚年的王效禹,选择了归隐山东青州老家,他闭门不出,深居简出,很少与外人接触,据说,每当有人提起他的往事,他总是悲从中来,泣不成声。

1995年3月,王效禹在青州逝世,享年80岁。

【结语】

王效禹曾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山东王”,一度执掌鲁中大地,呼风唤雨,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也成为了后人警醒的一面镜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而言,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基本的要求却从未改变。

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参考信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01-20《“文革”时期 看张春桥有多阴险狡诈?》

青岛市情网 2018-05-08 《人物传》

0 阅读:15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