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解析

杨章林文化 2024-04-08 00:03:33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阅读提纲。

这篇文章是老子的收官之作,高度概括地讲了留下这部著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知识。

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首先,讲了知识有真伪之分。其次,讲了传播知识是一种共赢的行为——教学相长。最后,讲了传播知识必须是有利无害,不要老想到自己从中要获取什么好处。

分层次解读。

第一层次,怎么样去分辨知识的真伪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诚实的交流不需要华丽的修饰,装腔作势的语言往往都是骗人的。心存善良的人不会强词夺理,无理取闹的人往往不厚道。有智慧的人不会卖弄渊博,喜欢东拉西扯的人都愚蠢。

文章里边的“美、辩、博”这三个字,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中都属于褒义词贬用。

第二层次,传播知识是一种共赢的行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品德优秀的人不会把知识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完善自己的美德。

第三个层次,传播的知识必须有利无害。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传播的知识必须有利于大众的生活,而不是危害社会;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在传播知识的时候,不要想着自己会从中会获得什么回报。

《道德经》里边的许多词语是不能简单地“直译”。这里的“为而不争”同“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个意思,“不争”都是不求回报。

小议:

智者老子的最后一章,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智者的告别“宣言”。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把知识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留下了经典《道德经》。传播的知识必须有利于国计民生,不能“污染”大众的思想。告诫人们要辨别知识的真伪,传播知识的目的,是要人们不断丰富完善自我,而不是让缺点恶习日益泛滥。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